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4.
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常常受到非正式制度的深刻影响.立足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嵌入性问题.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文化传统对社会组织参与机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习惯习俗对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三,网络—认同机制是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影响机制.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就必须以非正式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信任,重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遵循顶层设计的实现逻辑。在顶层设计牵引驱动下,作为实践导向的乡村治理目标不断调适跃迁,从农业现代化迈向三农现代化,指向实现乡村全面现代化,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行动载体的乡村治理主体持续协同增能,从政社分开迈向协同共治,逐渐形成乡村治理合力,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增强了内生动力;作为作用对象的乡村治理客体逐步变化调整,从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迈向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解决乡村社会各类问题,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锚定了攻坚任务;作为转化工具的乡村治理方式渐近优化改进,从探索自治迈向多治融合,从而更好回应治理实践需要,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尽管在我国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公民影响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对公民参与的研究目前仍较为有限,大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政治参与,而忽略了公民参与的其他方面,例如社会参与。本探究旨在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三者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公民参与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试图将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研究议题带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与以往的社会参与研究不同,本文强调以公民个体(而非组织)为研究主体,关注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动机,社会参与对个体的公民网络、社会资本、功效感等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郭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2):30-34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创生秩序,主要调节人的自然属性,治理完备契约。而公司治理文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升华,是一种自生秩序,更注重调节人的社会属性,治理非完备契约。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既互补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治理企业时,要把治理制度的设计与治理文化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9.
郭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2(2):21-25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创生秩序,主要调节人的自然属性,治理完备契约。而公司治理文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升华,是一种自生秩序,更注重调节人的社会属性,治理非完备契约。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既互补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治理企业时,要把治理制度的设计与治理文化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全球治理出现多元化、碎片化和风险化态势,由霸权国家主导设计的单中心全球治理制度存在价值、程序、结构和效率等方面的内在缺陷,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治理的新挑战,导致全球治理失灵。全球化深刻改变了治理主体与客体,重塑了治理权力和治理思维,为全球治理制度变迁提供了持续动力,去中心化成为今后全球治理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全球治理制度变革应该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倡导民主治理,限制霸权边界,培育全球市民社会,重塑全球治理网络,增强全球治理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虽未明确论述无产阶级国家的治理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巴黎公社和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实践所展开的理论探索,却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这些可贵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根本的政治逻辑,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实践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该议题日益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认知和制度设计的偏差,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财政中心论对其它社会配套制度安排的忽视和效率导向对服务质量的敷衍.只有整合经济和政治、效率和公平的视角,把公共服务均等化、杜会公正、经济发展、参与民主和公民权利等等统筹在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中予以考量和设计,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才能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3.
14.
治理理论是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在危机、社会分化、全球化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下,治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对立起来的二元主体看成是合作的过程,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读解路径。治理理论在中国存在客观现实性根基。 相似文献
15.
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导向决定了群众广泛参与的必然性,而制度化渠道的规制是新时代话语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完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全方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制度渠道、法制环境、治理能效等方面仍然尚未达到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因此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渠道完善为关键、以法治落实为保障的基层社会环境的重塑与再造就是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要义所在。制度化渠道的规约,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正面能效在基层社会得以精准释放,也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对学生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大学内部治理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实际参与较多的是与其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而学生期望较高的是能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与制度设计等.鉴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议大学拓展学生参与的内容,探索和实践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扩展学生对大学具体治理事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是对未成年人一种特殊保护的国家刑事司法制度,这一制度在走向完善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形式化倾向.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发现办案人员的高工作负荷、重刑报复的传统刑罚观念、对未成年人知情同意权的轻视、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以及办案人员和未成年人的"合谋"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制度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18.
惯习与路径:高校学术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11):67-72
关于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主要集中于个人道德品质、学术队伍利益化、学术腐败的成本低廉、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缺陷等几个方面,少有对学术腐败形成的过程及建构的腐败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现行的科研项目获得过程、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研究表明,高校学术队伍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评价体系,科研课题立项、学术论文发表都形成了自有一套的发生路径,学术腐败在某种程度已成为惯习。如何破除这一惯习的樊篱,让学术回归学术,我们仍然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价值性、机制性和发展性三大困境,这与社区治理中所表现出的行政力量过度干预、自治组织功能虚化、社会力量有效介入不足等现象相对应。从实现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和推进基层自治的目标来看,需要加强公共参与来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社区治理结构,同时形成推进社会自治的动力机制。在推进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应当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法治化、强化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调整并重三个方面,对制度建设的保障性作用予以重视。最终,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建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共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理性人理论、自主决定理论的分析,从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的根源。指出监护制度的设立与法学领域的理性人理论密不可分,行为经济学为心智障碍者行使自主决定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从内在动机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命本源及生命意义,其亚理论从自主、胜任、联结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对生命价值的重要性。为使心智障碍者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在立法层面应明确心智障碍者不得自行从事的重大财产行为,在司法层面应废除概括式的限制行为能力宣告制度,在社会层面应为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创造更多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