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在美国文坛,格罗丽亚·内勒是与托妮·莫里森、艾丽丝·沃克齐名的当代非裔代表作家,其处女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一经出版便荣获美国图书奖。文章结合女性身体书写相关理论,分析文本中的女性人物,认为黑人女性的身体是被监禁、异化了的客体,身心受创的她们从压迫到觉醒,逐渐在这个被白人边缘化的社区获得了生理上的安定,也找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内勒通过塑造七个黑人女性的故事表达了其女性主义立场,批判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同时也反映了她对黑人女性生存的关怀,以及对其身份认同和追寻自我幸福的鼓励。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感性、物性的身体为叙事手段和叙事对象,使蓄奴制时代美国非裔尤其是非裔女性的历史际遇和现实体验得以由不可言说变得可以“言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体的剥夺与压迫,同时展现了后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身体为武器和战场展开的抗拒与颠覆;《宠儿》文本也得以借助身体叙事建构黑人女性写作的主体,消解西方理性传统和男性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3.
贝尔·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来自于其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继承与批判。胡克斯对白人妇女运动的理论继承在于她认为黑人妇女吸取了以往妇女运动的精华,她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批判涉及到白人妇女运动中种族和阶级缺失以及白人妇女内部分裂,因为作为一支独特的族裔,黑人妇女更注重自身与白人妇女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胡克斯提出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即以性别、种族和阶级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为黑人妇女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黑人妇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但其理论过分强调种族特征也将其思想局限于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4.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运用女性话语在作品里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冲突以及男性压制下的黑人女性。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心理,深刻揭示白人和男性社会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6.
黑人女性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的、父权制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黑人女性作家采用黑人种族与文化的边缘性给予她们的特殊有利位置成功地改写了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被边缘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绘不同黑人的命运,对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的失落和异化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其主要以身体破损意象为表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阐明了这一意象的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失落和异化,也意味着对失落和异化的反抗。通过反抗,托妮.莫里森提出了黑人个体尤其是黑人女性重建自我身份的主张,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并打破白人主流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汗水》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早期的一则优秀短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对黑人夫妇之间的冲突。小说不仅叙述了在父权社会统治下一位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反抗和胜利,更加反映了白人对黑人同化与压迫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桑切斯认为,白人英语桎梏了黑人的思想,主宰了美国文化和政治话语。黑人要掌握政治话语权,首先就必须颠覆和破坏白人英语的常规。桑切斯将语言比作手榴弹,她的诗歌中处处体现出语言的摧毁力。此外,桑切斯对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女诗人的政治身份有充分的意识。在她那些描写女性苦难的诗歌中,她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大胆进行语言创新来重新定义、建构一个与传统修辞意义不一样的世界。她在诗歌语言上的大胆创新,旨在唤醒黑人的政治意识,让黑人从白人语言和文化这双无形的手里挣脱出来,拥有自己的政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桑切斯认为,白人英语桎梏了黑人的思想,主宰了美国文化和政治话语。黑人要掌握政治话语权,首先就必须颠覆和破坏白人英语的常规。桑切斯将语言比作手榴弹,她的诗歌中处处体现出语言的摧毁力。此外,桑切斯对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女诗人的政治身份有充分的意识。在她那些描写女性苦难的诗歌中,她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大胆进行语言创新来重新定义、建构一个与传统修辞意义不一样的世界。她在诗歌语言上的大胆创新,旨在唤醒黑人的政治意识,让黑人从白人语言和文化这双无形的手里挣脱出来,拥有自己的政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爱丽丝.沃克在《梅丽迪恩》中将后殖民主义批判性、颠覆性、边缘性精神同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受殖民压抑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塑造了梅丽迪恩这一觉醒的、新型的黑人女性形象,说明了美国黑人女性以及整个黑人民族要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必须揭开美国社会白人化的面纱,来重新书写自己被扭曲的历史,从而为解构西方白人文化“中心论”、解构男权中心体系、建立新的女性价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主人公与美国白人之间看与被看行为的描写,《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本文以萨特和拉康为代表的视觉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农对于种族与黑人身体的后殖民论述,解读小说中作为文化主体的白人群体与作为文化他者的黑人群体间的视线交流,分析在各自目光中被异化的黑/ 白人形象,从而揭示被种族化的人类整体共同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从叙事视角和时序安排两方面着手,结合黑人文化传统和非裔黑人、黑人女性的历史现实,将形式与主题严密契合,挑战白人、男性的主体文化统治,建构出真正属于黑人种族和黑人女性身份的政治文本。  相似文献   

17.
在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中,黑人女性发出了主体构建的欲望之声。小说展示了以维奥莱特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如何对抗男权话语压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契合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主体身份构建的观点:由女性欲望中的暴力因素驱动,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实现。莫里森关于黑人女性的身份书写冲破了白人和黑人男性为其界定的范式,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存在的真正媒介,一切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形式都是语言共同体的形式.黑人的伦理构建应以语言共同体为核心,从黑人自身、黑人与黑人之间的互助及白人对黑人构建共同体的帮助与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黑人要成为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必须通过身体语言的建立来认识自身的个人价值;在争取解放的过程中,需建立语言共同体,将个人的价值标准与黑人社区的集体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即黑人之间需要互爱,相互帮助和支持;白人的语言统治刺激了黑人语言共同体的形成,白人的帮助与支持在黑人伦理构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