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批判性、颠覆性的那一部分。而现代性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一种业已意识形态化了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观念形态。本文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传统虽然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性的逼仄,但却仍然是独立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可为思考西方现代性问题提供借鉴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胡全柱 《社会学》2008,(3):5-12
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走出困境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3.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4.
养成教育的人文向度与美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西教育文化传统中都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资源,重塑教育理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即是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构筑新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计,从而使教育克服现代性的种种负面影响,形成关于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文向度、理性自觉和美学精神,使教育真正属于人本身.养成教育是教育回归人性和人本原则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中国传统教化的升华,是教育现代性走向未来的伟大乌托邦和崇高社会理想,它有可能真正克服教育现代性问题而实现现代性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既有对于传统的借鉴,亦有对于西方思想精华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这基本已是我们的共识.当然要实现本土化思想与非本土化的思想交流融合,需要寻找两种思想的融合的契机.道家的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精华集合,既突出人本又重视自然的现代性生态观值得我们肯定.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探究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在1980年9月荣膺"阿道尔诺奖"时提出了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在经历了2000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之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入之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路上。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二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代性的问题,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相互之间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笔者试从重重的历史迷雾中找到答案,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哈桑·哈乃斐是当代最受东西方关注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如何协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以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全新诠释方式,从而实现了将伊斯兰研究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协调解决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谋求传统的变革,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哈桑·哈乃斐是当代最受东西方关注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如何协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以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全新诠释方式,从而实现了将伊斯兰研究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协调解决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谋求传统的变革,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综合考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而提出的发展方案。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持?首先基于20世纪初的经典文献分析,认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中层理论的建设和对物质实体层面的考量,然后结合理论和"匠人"发展的实践,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建构"的两种意义,尤其是对文化秩序、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文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