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洋务到辛亥:得失成败的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洋务到辛亥:得失成败的再评估周积明以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经历了洋务、维新、新政、共和革命四大阶段,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而言,这四大阶段皆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环节都包含着历史的进步,也包含着延滞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失误...  相似文献   

2.
晚期洋务派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洋务派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及其表达·崔运武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洋务派是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推动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在数十年洋务活动的岁月中,他们客观上给予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以促进,然而却在政治现代化上毫无建树。但是,如果我们不否认...  相似文献   

3.
厘金是晚清因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征抽的临时性税捐,但事平之后,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兴起,因而使厘金具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积极意义.湖北省在张之洞的主持下,兴办洋务事业有声有色,成就较大,其中厘金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有力地支持了湖北的早期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湖湘洋务教育思想是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汇的产物。湖湘洋务教育思想进步与保守交织的特点决定其对后世教育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冲破了传统儒学教育思想的藩篱,启动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又夹裹着浓厚的保守性与功利性,使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迈得沉重而缓慢。  相似文献   

5.
洋务时期国人世界观念的淡薄及其影响萧永宏(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讲师南京210097)洋务时期的世界观念虽有一定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1〕但总的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的世界观念还是极为淡薄的,这种淡薄不仅制约了晚...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内涵的经济进步过程。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化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与社会经济的这一变革潮流相适应,工业化思想亦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中国工业化思想最早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洋务思想。早期洋务思想所提出的变革生产力、发展近代机器工业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开始由传统农本思想转入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以后,在19世纪  相似文献   

7.
姚琦 《兰州学刊》2007,(10):175-177
洋务时期兴起的赴欧留学基本上是以船政教育为特色的,从1875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共派遣140余人赴欧学习船政。洋务时期赴欧船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早期造船工业、海军建设和海军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 ,它的创办和建设冲击了陈旧的科举制 ,影响了近代学制的建立 ,导致了近代第一批知识分子群的出现 ,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洋务官僚们历经35年创办的洋务运动虽然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央权威的衰落对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金祥 《学术论坛》2007,30(12):158-16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在容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重商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工业化思想最早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洋务思想。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新生产力的代表大机器工业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早期洋务思想所体现的建立近代机器工业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开始由传统农本思想转入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但是,早期洋务思想基本上只限于浮泛的机器制造的议论,在理论上尚不能代表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到了19世纪末叶,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随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随着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出使游历欧美各国,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获得了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形成阶段。它以力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商思想为特征,并具备了相应的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12.
<正>从洋务新政到北洋新政的半个世纪中,天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洋务新政、北洋新政与天津城市史的研究,2013年11月8—9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历史教学》编辑部、《理论与现代化》编辑部等单  相似文献   

13.
“今之天下,一通商之天下”及“中外通商有益”论等命题的问世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形成的基本表征.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的基调是:振兴国内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围绕着国内市场的振兴,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在参照国际市场体制的基础上畅言机器生产拓利源、号召集聚资金兴工商、呼吁重商护商求富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性措施.与此同时,洋务时期的中国人也积极鼓动开展出洋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多方面揭橥了商人素质近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世界市场意识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以求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自强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论──兼论汤寿潜的早期维新思想戚其章(山东省社科院)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早期维新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伴随着洋务思潮的发展而萌生,为尔后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起着筚路开山的作用。汤寿潜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对其早期维新...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论者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的种种主张,形成了一股低层次的近代化改革开放思潮——洋务思潮。这股思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冲开了闭关锁国和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出了变局论,倡导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改革和开放,揭开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序幕。兹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利探讨。 一 洋务思潮的发生,是当时社会急剧变化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渴求重新认识世界,喊出了振兴华夏的微弱呼声;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之士也已预感到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六十——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商企业和军事、文教事业——即“洋务事业”;同时,这些洋务事业中,又聚集了一批从事新式科技、文化活动的新型知识分子——即洋务知识分子.洋务知识分子适应洋务事业对新式技术、文化人材的需求而产生,并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洋力事业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他们的命运与洋务事业紧密相连.同时,他们作为活动于洋务事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作为洋务事业中新经济、文化因素的代表,对洋务事业也发生了一定影响.在洋务事业的创办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实践大抵滥觞于洋务时期、开始于清末民初之际而成型于民国时期。从器物之变、制度之变直到观念之变,这种过程源于对“西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管理思想近代化的嬗变是持续“回应”西方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洋务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和民国初创时期三个阶段入手,对中国近代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主体结构与功能的转型以及管理主体理念的进化做一种历史性的考察,以回溯并反思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对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影响及其本土化走向。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他在清末以宣传洋务和首任中国驻英法公使而闻名于世,虽然他曾被誉为“当世所识英豪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为最。”(《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8)但实际上,他的洋务思想却远非当时洋务派代表人物所能及。他的中西体用观已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同时也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高出一筹,并为后来维新派所继承。本文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湖湘洋务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举入侵的情况下,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湖湘有识之士为培养洋务新才,反思传统教育并学习与探究西学的结晶.湖湘洋务教育思想以义理为体、洋务为用为核心,以务实济世、自强御侮为目的,以注重技艺、突出功利为取向,这些特点是湖湘文化与时代背景交织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2,22(2):130-135
洋务文化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由于这种嫁接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从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实质性对接 ,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决定洋务文化特色的社会机制是在“内忧外患”危机中涌现的洋务派官僚及其知识分子 ,反对办洋务的顽固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文化的走向。左右洋务文化风貌的文化机制 ,则是西学和中学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洋务思潮 ,其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和洋务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