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肯定地讲,今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努力工作,以期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体制集中表现为中央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打破这个根深蒂固的旧体制,转轨到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是异常艰巨的、史无前例的社会系统工程。近十几年来,经济体制各个子系统的改革如所有制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等等,都是围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总的看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迈出了三大步。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后“赶超”时期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日益成熟和复杂经济的需要.目前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原因是体制调整滞后的结果,它揭示了广泛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要求.但日本经济体制不会趋同于英美体制,它将按照路径依赖的方式演变,从而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生代”的体制模式.密切关注日本经济体制演变的新动向,对我国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是一个有着多方面联系的、复杂的有机体,它存在于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制约着城市诸经济作用的发挥。因此,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需要在各方面同步进行,互相照应,互相促进的问题。在当前城市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中,必须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把流通搞活。这是为我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但是,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把流通搞活,在整个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同其它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搞活流通同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恐怕还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意识武中俐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且也预示着市场经济的法律意识将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意识。市场经济能否有序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法律意识起着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组合部,既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反映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我们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就必然反映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在改革并完善我国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方面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行政管理运行应该形成哪些机制呢? 以下几种机制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的和主要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给削弱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国行政体制到  相似文献   

8.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指领导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党在领导各族人民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又领导人民群众对部分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全面的改革,它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也涉及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更重要的还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和关键问题。为什么这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人民正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如何加快经济的发展,当然需要解决许许多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经济政策、方针问题.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却是关系到经济建设全局的带根本性问题.经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长期的实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14年来的反复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大的报告中,终于果断地确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情,是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正确的英明的战略选择.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据十四大报告的精神,我认为可以给它下这样的定义: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商品经济体制.所谓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充当主要的角色,让它发挥主要的作用.这样的体制,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同过去我们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有着质的区别,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让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充当主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所有制经济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所有制结构既是传统经济体制得以稳固的基础,又是推进传统体制进一步强化的力量。因此,欲实现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改革传统的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支撑点赵厚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它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经济体制总是不能脱离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作为经济体制,它要受基本经...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理论界去研究和探讨。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所有制与经营方式问题又是其中的枢纽点。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对于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体制模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勾画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付诸实施亦即在实践中系统而又具体地进行各项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看来,由于人的具体的感性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因而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而由于其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展开的历史性的活动,因而亦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规律性的活动.逐步地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是社会主体的人的自由价值得以不断地展现与升华的根本,而当这种升华达到一定程度即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时,人类也便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的“自由王国”,而和谐将是其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其经济性质来说,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形式的商品经济。就其社会性质来说,所有制不同,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也不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是何关系呢?如何深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呢?  相似文献   

16.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现状、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要从主体性、实践性的视角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方位和制约因素.主体方位就是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制约,只有正确规定主体的精神方位、历史方位和实践方位,才能合理地发挥主体的历史自觉能动性,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经济体制呢?或者说,它属于什么经济模式及其体制呢?根据恩格斯关于产品生产的定义:“直接的社会生产和直接的分配”,我们从苏联搬来的是产品生产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及其体制。这个经济模式及其体制的主要矛盾是产品生产,而不是计划经济。所谓我们经济体制的三大弊端:一、过度的集中,二、过多的行政手段,三、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就是产品生产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计划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紧密交织,相互制约。经济体制新旧模式的转换,最终要取决于计划体制改革的进展,而计划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又取决于正确地选择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选择计划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选择计划体制目标,是着眼于理论要求,还是着眼于实践的发展?是着眼于改革本身的配套,还是着眼于改革和建设的结合?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近期要求,还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这是首先应当加以讨论的。 理论和实践。目标模式是经济运行本质联  相似文献   

19.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求人们严格地尊重客观实际和它的规律性,实行这一要求,完全是为了正确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籍以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达到革命和建设的目标。对于我们这些在南京工作的同志来说,就是要切实弄清南京的市情,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发扬全市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南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一、南京市情: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并存 人们研究南京的市情,都认为它有许多优势,包括:工业基础较好,综合配套能力强;交通运输方便,港口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既是省会城市,又是区域经济中心;科学技术发达,科技人才众多;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较多,发展后劲大;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大,企业素质好;实现了对外开放和计划单列;城市富有古都特色,国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多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但每次改革以后不久又会重新出现机构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巨大惯性的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即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人们主观意向的结果,而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虽然说,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有赖于市场和社会质量的提高;但市场和社会质量的提高最终仍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问题是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呼唤着政府机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