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嘉、隆、万时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加快,是明中叶以后十分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严重的政治问题。它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必然反映,又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物质财富是分化的基础,私有观念是分化的动力。核心问题是,富者如何富与贫者何以贫。嘉、隆、万一百年间,明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意识迅速膨胀,农村贫富日益尖锐的对立就产生于这种环境。在以农耕为主和特权统治的明代社会,争夺土地始终是构成两极分化的中心内容;凭借权势或改变种植结构进行多种经营是一部分人致富的主要途径,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政治、经济压迫是导致一些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创新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三种 :土地农民私有 ;农地国家所有 ;维持土地集体所有。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实行农地复合所有制即土地社会 (国家 )占有基础上的农民 (农户 )个人所有制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当事人的积极性 ,能与我国农地所有制变迁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能为我国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所容纳 ,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失为农地所有制改革的较优选择。农地复合所有制既不同于农地私有制 ,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地国家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哪个更彻底?传统的观点是,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落后的,法国革命后建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是进步的。因而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彻底。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毫无疑问,两国在革命后形成的这两种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度。但是,英国的大地主所有制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它的经营方式和剥削方式都是资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是在改革农村封建主义土地制度之后开始的。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他ffl从1947年就开始把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人OJ把这次土地制度的大改革习惯简称为“土改”,实际上它是农民对封建主义土地产权制度的一场大革命。土改,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历史已经作出结论;这次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完全符合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当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第二次改…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制度变革为农民创造了初始机会均等的增收致富机会,但由于农民个人专用性资产积累的不同,即主要是农民自身干中学技能和社会支持关系的不同,导致农民打工就业、经营活动等增收致富方式的分化,进而使农民之间收入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呈现明显差异,农村内部的贫富分化由此产生.尤其是近两年来,少数经营大户依靠社会支持关系增强而实现收入迅速增长,成为当前农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的重要原因.农村内部贫富分化的改变,需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种制度协同改善,并为"农二代"发展提供公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农民土地使用权是否顺利流转是农地资源能否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而土地租佃是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一种比较合理且可行的方式。土改结束后,租佃关系因为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而继续存在,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经历了从提倡租佃自由到批判、限制土地租赁的变化,最后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组入社,从根本上废除了土地租佃关系存在的合法基础。当前,土地租赁因能有效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综观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现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村工业化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土地产权主体虚位致使农村工业很难获得土地要素、国家行政权的干扰致使土地征用补偿不到位、承包权对所有权替代致使农村工业的土地利用存在短视心理.为促进农村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明确解决土地集体所有制产生问题的原则,并通过立法明晰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对土地所有权的掌控程度;另一方面各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论美国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崛起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以年金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机构法人,逐渐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而成为目前美国大公司的主要持股者。法人大股东基于长期而又稳定的持股,积极地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严格监督和制约经理,从而形成了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业已分离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股东化意味着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崛起,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相继经历了私人资本所有制和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两个发展阶段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ESPC分析框架,即制度环境-制度结构-制度绩效-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农地所有制应该与农地制度环境相吻合,并且随着农地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这样才能保证农地所有制取得良好的制度绩效.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已不可避免.与农地私有化、农地国有化相比,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土地社会(国家)占有基础上的农民(农户)个人所有制即复合所有制,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学界对贫富两极分化的界定标准不一,对中国是否已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判断也就不一致。衡量贫富两极分化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经济层面的标准和社会层面的标准。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悬殊的标准,且呈上升趋势,W型指数高且呈上升态势;从社会层面看,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之间的对立初步凸显。综合经济与社会两方面因素得出结论:中国贫富两极分化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重建个体所有制的一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演进的分析 ,指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既保持相当的灵活性 ,又避免社会两极分化的财产组织形势是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 ,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既不是私有制 ,也不是国有制 ,而是在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资本主义时代的股份制 ,是最接近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即“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股份制经济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得以建立的初级阶段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中国目前的股份制改革存在退回起点和超越终点两个方面的偏差。当前的国有制改革 ,困难主要在于没有形成“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的基础———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月19日《经济学消息报》登载陈明星、肖兴萍的研究文章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应及时调整与改革,其方向是国有私营,即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在此基础上,取消集体所有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农民可在原为集体现为国家所有的土地上自由耕种、租借或买卖土地使用权;国家永不再以行政权力无偿地中止、调拨或干涉农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在土地国有私营后,土地的获得对农民来说将主要意味着耕种的收入大为增加。由于能力或兴趣等的考虑,大多数农民在时机成熟时,将逐渐有偿放弃土地并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动因,与其社会主义观有关,他认为开展互助合作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化、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以及发展工业的需要.当然也因为毛泽东看到土改后的农民不但有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而且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搞互助合作化是符合农民主观愿望的.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即认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毛泽东主观任意的产物,认为毛泽东的主观动因是产生这一政策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协会组织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经历了初步发展、整顿调整、悄然隐退三个阶段.其主要活动为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土改法令、切实履行改革土地制度合法执行机关的职能、组织农民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等.该时期的农民协会的性质是多重性的:是农民群众的合作组织;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国家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农村反封建统一战线的政治联盟.同时,该时期的农民协会还体现了组织职能的政治性、成员构成的广泛性、组织发展的依附性、组织存在的即时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到社会主义本质论,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其思想目的和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否认,确实存在贫富差距问题,那么贫富差距是否就是两极分化?笔者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什么是两极分化和贫富差五巨根据马克思关于两极分化内涵的界定:两极分化主要指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上的两极分化,即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成为企业主,而多数人则成为不占有生产资料,并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7.
一、“级差地租”问题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解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党领导农民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在土改的基础上,又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采取逐步前进、相互衔接的三种形式,从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农村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合作社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组织集体生产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对合作社之间由于自然条件、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的经济收入差别,采取承认和照顾的政策,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第二年(一九五七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三千七百亿斤,比一九四九年的二千一百六十二亿斤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一;全国棉花产  相似文献   

18.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封建租佃关系有了明显的发展,农民永佃权就是这种发展的集中反映。它揭示了封建社会晚期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了解错综复杂的封建经济关系的中心环节。当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分解为田底(或称为田骨、田根、粮业、大租、大苗等)权和田面(或称为田皮、佃业、质业、小租、小苗等)权时,就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取得田面权的决不全是农民,其中也有地主,这是应当严格加以区别的。因为它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地主取得田面权后,充当二地主的角色,使农民遭受到更残酷的剥削;农民取得田面权后,就取得了永佃权,可长期控制一定数量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于是引起了租佃关系的变化。怎样才能科学地认识农民永佃权,并能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评述它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菊香 《江淮论坛》2006,3(3):23-28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解决了前提条件,提供了政治基础。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惯性形成的“革命情结”和土改后建立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正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影响,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