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的过程中,隐性地执行着德育的功能,对传统德育影响深刻。中国传统家训德育资源丰富,进一步对中国传统家训的德育功能加以研究,从而阐明传统家训的德育优势,并且总结传统家训的德育方法,对于当代借助传统家训深化德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君  欧雨云 《船山学刊》2015,(6):104-109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形式,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十五年来,关于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围绕传统家训德育内容、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挖掘了传统家训的德育精华,为家庭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简析家训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训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能.不同时代的家训大都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核心道德观念,并传递着传统道德的普适性思想内容.家训可为个体的道德建构提供适切的道德规范,它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因血亲情感的作用更易为教育对象所认同.家训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道德教育功能,应大力倡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并引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实现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古代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的文化内容。传统家训中可以挖掘的诚信文化包括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诚信经商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传统家训中记载了卓有成效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和严慈相济的诚信教育方法。传统家训中关于创新诚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规律,具有文化共识性的特点。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传统家训是中国人的修德“教科书”,核心内容始终是立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的教化。在传统家训长期的教育和规诫实践中,形成了日常训诲、庭院濡染、家风熏陶、祠堂训谕、以身立教、谱牒传承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路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对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吸纳作为修德“教科书”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理念和内容,滋养今天的家庭美德教育;借鉴传统家训修德教化注重日常训诲,从日常生活养成的做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蒙以养正的教育;扬弃传统家训修德教化通过庭院文化濡染、祠堂和谱牒文化熏陶的途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品行;借鉴以身立教和营造优良家风的教化经验,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美德、陶冶青少年性情和品格。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传统家训文化有其赖以产生与延续的社会历史条件,更有其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实践动力、需要动力和精神动力等。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传统家训文化具有阶段性的时代具体性;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传统家训文化则具有恒定的本质共通性。传统家训文化存续的合理性构建需要转变"整旧如旧"的文化保护理念,实现"活态传承";需要创建理性权威的话语交际模式,实现话语民主;需要规范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8.
家训连接家与国,兼融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世俗化载体。本文以"钱氏家训"为其例证,并就培育新时代家训文化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张艳国(湖北社会科学院)传统家训,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社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传统家训,不仅在中国宗法─—专制社会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教育形...  相似文献   

10.
<正>《朱子家训》作为我国传统优秀家训之一,蕴含朱用纯对后世子弟在交友方面的谆谆教诲。本文挖掘《朱子家训》中的交友思想,即结友前做到修身洁行,择友时做到德才为重,交友中做到抱诚守真;分析当下青少年交友存在的问题,即择友缺乏原则性、结友具有功利性、交友含有羁绊性;探究《朱子家训》对当今青少年交友教育的启示,即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强调榜样示范的隐性力量,挖掘传统优秀家训的教化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家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其它历史局限性,但也不乏有价值的成份,其积极方面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借鉴传统家训中德育的优良传统,对现代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探讨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许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的纵横层面,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何以对中国社会民众心态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约束力是极为必要的。虽然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教诫儿子伯禽注重德行修养、礼贤下士等有文字资料记载的家训,然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居“家”之“训”的全面而系统的家训则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而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家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家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其他历史局限性,但也不乏有价值的成份,其积极方面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借鉴传统家训中德育的优良传统,对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流存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明清两朝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鼎盛时期,对明清家训的研究,学者多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本文拟就明清家训的文学价值作一整体概述,以期引起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潮人家风家训传统自古薪火相传,积淀在千百年潮州祠堂文化里,在文化传承、道德培育、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收集潮州市刘氏、谢氏、李氏宗祠中的家训家规、族谱家史等资料,将其系统地整理成研究报告,以探寻潮人家风家训文化良好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戴素芳 《学术界》2007,(2):173-177
传统家训伦理道德教育实践理念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及重要方法,它从言行、情理、教养等多个方面运思,强调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客统一、知行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早教与渐进性的统一,这些伦理教育理念是我国传统家训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在当今社会,传统家训中的优良伦理教育实践理念对于推进德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培育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培育的特色范本。传统家训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回应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新境况的有益尝试,既发挥现代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贴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实现传统家训固有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社群和谐,安民乐民""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等传统价值基因的现代性转化,以涵养大学生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同时借鉴传统家训价值观培育方法:灌输和渗透相结合、说理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社会要求"与"主体需求"相结合、"体系构建"与"生活融入"相结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古代家训作为儒家文化走下圣坛而广被民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我国个体品德培育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教育范式,其作用的发挥表现在它不仅通过家长的耳提面命等日常训诫使道德伦理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借助于制作和修订家训昭示子孙进退容止,而且经由累世传承积淀成持守家训门风的传统风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家训造端久远,自五帝时代发端,《周易·家人卦》是上古家训最早的文献,周公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自西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形成发展期,明清为鼎盛期。古代家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家规、家仪、家教、家书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其深层主题都是在阐发中国文化儒释道的“道”、“仁”、“义”、“空”等核心范畴或概念。这些核心范畴或概念是古代家训的深层内蕴和哲学基础。历代家训的主要内容和精义都是从这些范畴概念生发开来,也是受训谕者即子孙们日常践履和体悟训谕的归宿点。对古代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应从方法论上入手:要把握和理解“变与不变”之辩证法;辨明传统与当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打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隔阂;由培养圣人、君子到培养当代公民;在中西融合中力求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用以创新今天的家风、家教。  相似文献   

20.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共享的家庭教育实践和信仰。家训文化通过家训得以体现和传承。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与传承演进的过程相伴,影响深远,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提升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水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亦对当下提高家长教育素养、营建良好家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