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德鹏 《学术论坛》2005,(11):13-16
文章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了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像力的直观、理智直观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其中,想像力的直观可再区分为"自发的直观"和"自由的直观",前者是想像力在认识领域中的运用,后者是想像力在审美领域中的运用。将想像力作为一种直观能力来对待,这既为康德的"想像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康德直观理论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3.
张鹏翔 《理论界》2010,(7):92-95
康德哲学的悖论是一种看的条件与两种存在之间的矛盾。康德始终坚持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没有直观条件的对象是不存在的。但对于物自体,康德只是说它不可认识,并没有否认它的存在;而且充分肯定了它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功能和作用。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却没有相应的直观条件;因为康德只有一种看的条件,即感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构成的现象界才是存在的,概念、范畴也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才能产生关于事物的真知识。物自体存在着,但却又在感性直观条件之外;这直接违反了康德自己坚持的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面对这一矛盾,康德同样始终纠缠于两种存在、两种对象之间的矛盾悖论,却忽略了对直观条件本身的批判,而这刚好启示出人的另一种看,即现象学式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4.
吉凯  王丽君 《理论界》2011,(7):78-81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理解为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并对其作了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以此来解决数学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为"作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尽管康德的时空观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但康德既承认认识的感性基础,同时又强调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这对马克思实践能动性的真理观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存要遭遇各种意义体系,但又易于迷失在意义体系中,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其体悟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感性直观。费尔巴哈是伟大的感性哲学家,他不仅恢复了感性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且充分肯定了感性直观这一至纯至朴的认知标准。这一标准是检验任何概念、命题、理论和话语的认知规范。如此,问题的追问在于:感性直观的本原性、真确性和规范性是以感性自由为本体论前提的,如果感性不自由,感性直观的所有品性均无法达成。由此,感性自由就成为人类优化生存的基本条件,它需要在感性的无限拓展中实现。感性自由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权利和政治理想的探寻,应以感性自由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先验逻辑以范畴与感性 (直观 )的固有关系为主线 ,实现了对传统范畴论的改造。这种改造工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在先验的视域内、在逻辑的水平上割断了范畴与超验对象的联系 ,确立了范畴和直观的内在关联 ,从而使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特有逻辑存在形式的范畴的思辨推论变得不合法。这也就从学理上论证了作为绝对知识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正因为如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成为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经典本文 ,至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直观"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术语。康德明确说过,概念与直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对象。然而,围绕"直观"这一概念却产生了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应从两个主要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即"作为意向活动的直观"与"作为这种活动结果的直观"。同时,本文指出,必须重视康德所提出的独特的"形式直观"概念。借助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康德的先验论证才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它的结论也才具有更大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康德以批判哲学为基础,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美学的调和,推动近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关键性转折。从"美的分析论"到"崇高的分析论",康德从不同方面考察和论述了审美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试图以不同方式将两者调和起来,回答审美愉快的情感何以具有理性的性质这一基本问题,并通过对"美的理想"和"审美理念"内涵的揭示,对美和审美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刻概括和创造性阐释。康德美学的内在矛盾,表明依靠调和无法真正解决美和审美中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辩证统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则是由黑格尔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文史哲》2006,1(1):119-125
“智性直观”概念在欧洲大陆理性派那里有其思想来源,康德对该概念的提升和改造在于使之与数学直观割断联系,并赋予了它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一种撇开感官直接直观自在之物的能力,二是作为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给出对象的能力,三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所有这些含义都只是一种逻辑上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却不可能的假设。康德的智性直观对德国哲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争文 《兰州学刊》2006,(11):23-26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向我们指出: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关于时间的整个先验论证意在表明:时间是现象的必然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指明:在康德那儿,时间意味着感性和知性的相互限制以及二者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李常威 《理论界》2014,(9):88-91
《纯粹理性批判》的"直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很深的思想渊源。其种类繁多,有感性直观、经验性直观、感官直观、想象力直观、知性直观、内直观、外直观和纯粹直观。感性直观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五种感官直观和想象力直观,经验性直观与感官直观是同义的,作为外感官形式的外直观就是空间。想象力形成的是显象、复象、预象、想象、成象和拟象六种直观表象。有再生性的想象力和生产性的想象力两种类型,后者在审美领域具有一种自由而合规律的运用。而知觉、内感官和纯粹的时空直观是想象力活动的结果。知性直观是与积极意义的本体概念相应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理解就是把感性直观纳于概念之下。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刚  文辉 《社会科学家》2006,(Z1):15-16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康德之后,“智性直观”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哲学被理解为对绝对之物的智性直观。费希特在康德赋予“智性直观” 的第二个含义上发展了这个概念,并把智性直观的对象“自我” 当作他哲学的出发点;谢林继续将“智性直观” 理解为一种把握绝对本原的行为,并且同时展开了“智性直观” 的“美感直观” 含义。虽然黑格尔后来遏制了“智性直观” 的这个发展趋势,批评它是一种“空洞的可能性”,但他也提出“真正的智性直观”,即对绝对精神本身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脉络的纵向的、历史的把握,因此仍然属于“智性直观”的倡导者之列。  相似文献   

18.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和康德的哲学思想中,都存在一个由直观到实践的过渡。在康德哲学中,这一过渡是在其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进展中出现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一过渡伴随着其新世界观的诞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似乎都伴随着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移。但由于这种过渡在康德那里存在于康德哲学体系内部,而在马克思这里存在于对费尔巴哈等人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中,因而不论是在起点还是终点上都存在重大差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在这一过渡中形成的,而并不直接源自于对康德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吕妍凝 《理论界》2013,(5):120-122
康德的时间概念是打开康德哲学体系之门的钥匙。通过对以牛顿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两大时间学说进行了主体性的改造,康德建立了自己的先验性的主体性时间观念。时间是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它是先天的,与物自体无关,一切现象必须以之为前提;时间是连结纯粹概念和纯粹直观杂多的中介。康德的时间概念,其积极意义在于它对哲学史上的时间范畴进行了转变,而时间的中介性所蕴含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证明,则展示了对知识来源问题的一种新的解答;其局限性在于导致了不可知的信仰主义以及时间的绝对化,而割裂之后结合的研究方法则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