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灵运、谢脁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史上,孟浩然、王维虽然同被称为"隐逸诗人",但实际上二人的隐逸思想多有差异。从二人的隐逸思想与仕进的关系以及二人在不同时期隐逸思想的性质来看,是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4.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有关陶渊明的隐逸研究成果颇多,本文对此从他的饮酒、身体、性情、生死观等方面出发,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作了分析,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作为一种人生退避的决断,其实是对存在的一种守护。  相似文献   

6.
张养浩最终选择归隐云庄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以仕进为外在形态的张养浩实际已显露出隐逸情怀.自张养浩踏上仕途至其辞官归隐前,分四个阶段对其隐逸情怀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逐一梳理,并进而探讨了张养浩慕隐而未隐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7.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夙慕陶渊明为人”,其人格诗文亦深受其影响。考证其生平,他既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精神感召,又不接受其贫寒困顿的一面。结合中唐社会倾向及自身实际状况,白居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隐”理论,发展了自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鄙视功名利禄、赞美隐逸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多、感情之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并驾比肩。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也不可完全视其归隐为真。元代的下层文人大唱归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牢骚,他们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受了时代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大唱归隐当作官场倦怠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虽然在元代道家思想对文人有所影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他们骨子里仍是儒者。  相似文献   

10.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定林寺编定经藏的经历,使其产生了深刻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全面反映在《文心雕龙》这部国学经典中。刘勰的编辑思想与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相较,明显克服了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零散、随意的不足,已经形成较为详备的编辑理论体系。同时,刘勰的编辑思想不仅蕴含着西方古典编纂理念中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具进步性和科学性。刘勰的编辑理论对编辑学学科建设及高校学报编辑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思想内容、艺术结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对"二谢"山水诗的畀同进行比较论证,可以看出谢灵运构架了玄言向山水过渡的桥梁,谢朓贯通了南朝山水向唐代山水演进的坦途.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生活在儒学逐渐复兴的晋宋之交。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不朽思想与人生追求;礼乐教化思想与施政实践;仁孝忠义思想与儒者情怀。他的放浪形骸、任诞不羁是表面现象,他的儒家思想是深入骨髓间的,儒学人格是他复杂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钟嵘认为谢灵运与陆机均源出曹植,但谢之才气灵性与陆之才力学识大不相同.陆机主要致力于师法曹植诗所表现出的那种文人化、雅正化倾向,而谢诗则更多地发扬了个性化倾向.钟嵘又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地考察谢诗艺术特征的人.<诗品>把曹植、陆机、谢灵运列为自五言诗产生以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谢灵运更被钟嵘看成是当时诗坛创作风气变革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5.
陈郡阳夏谢氏是六朝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族,他们不仅是南北朝时期诗坛上实力雄厚的创作群体,在赋的创作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的共性。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各有其家风与家学,并由此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家族文化。谢氏文人赋创作上的共同特点是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家族遗传和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晋宋之际,名士谢灵运是文学家,又是佛学家,堪称"元嘉之雄";名僧竺道生精研佛教义理,孤明先发,盛称"涅槃圣".但两位精英的交往情况到底如何,真可谓迷雾难拨,汤用彤先生说"谢康乐与道生交谊如何,今不可知."今依据有限的材料推测,认为谢灵运与竺道生的交往地应有庐山、建康等地,而交往时间可能有三十余年.  相似文献   

17.
谢枋得是宋代评点修辞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评点著作主要有<文章轨范>、<批点<檀弓>>、<唐诗解>等.其丰富的辩证修辞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的作文主张、婉曲与质直的表达效果、繁复与简洁的词语变化,文章的正与反、粗与细、俗与雅、豪荡与纯粹及句子的长与短、整与散、抑与扬、继承与创新等修辞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辩方面.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以理灭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19.
谢荫昌是近代著名的教育界人士,他不仅翻译国外教育著作,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实践对中国东北教育的近代化发展更是有开山启林之功。谢氏教育主张主要有三点:教育权力的归属关乎民族自觉与国家根本;教育应以平民化、普及化为旨归;兴办教育亦要兼顾实用性与地方需求。系统梳理和解读谢荫昌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概况,不仅对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教育状况大有裨益,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亦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