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晚年流寓湖湘期间创作了15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所表现的爱国忧民情怀和经世致用思想,丰富了湖湘文化,并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杜甫后,学习和继承杜甫的湖湘诗人和学者代不乏人。为纪念杜甫在荆湘地区传播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湖湘人民在杜甫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多处纪念杜甫的建筑。这些遗迹和名胜本身就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大都反映了战乱中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在艺术上造诣很高,对后世的诗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选了杜甫的四首名作加以诠释,在诠释过程中尽量采用稳妥而新颖的观  相似文献   

3.
在现存1458首(据浦起龙《读杜心解》)杜诗中,有33首以"戏"为题的诗。文章以杜甫的游历为线索,将他的戏题诗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分别论述,试图探寻诗人一生的经历和遭际对其创作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一个更为丰满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4.
杜甫(712—770)的诗歌以广博深厚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文学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诗歌,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成为我国诗坛上现实主义的典范,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千百年来,他的诗歌特别是反映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传颂不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杜甫不仅写出了极丰富的与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而且还写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山水诗,其数量之多,超出了当时一般的山水诗人。祖国的山川风貌,尽收诗人笔下。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处处触摸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脉搏。因此,  相似文献   

6.
唐玄宗天宝末年至肃宗至德、乾元之间,唐王朝经历了天翻地复的大变动,诗人杜甫也几度播迁,尤以乾元二年十二月自陇右赴成都为诗人一生中的一太转折点。《发同谷县》诗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这一组诗以《发同谷县》始,以《成都府》终,共十二首,在诗人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论其体裁,为五古之佳作、大篇,论内容为旅途、山水诗之戛戛独造者。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显示诗人在此一  相似文献   

7.
《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创作时间旧注多有歧说,根据内容判断这两组诗当作于安禄山起兵到关中失陷之前,两组诗歌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远。突发的战事引起了杜甫对出塞、军事等问题的反省。杜甫放下士大夫的身份意识,自觉地站在从军者的立场上叙述出塞的经历,深入探寻出塞作战的心路历程,并对当时流行的建功受赏传统观念作了冷静的反思,对战争的真相做出了直接判断,这是杜甫对乐府诗歌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独特理解。旧注认为《前出塞》是为哥舒翰备吐蕃而发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按照诗史互证的思路来推求,杜甫笔下的出塞指向是西州为中心的安西北庭区域。但是杜甫本人从未有过出塞西域的从军经历,友人岑参从军西域的经历及其所作诗歌,可能对他合理掌握写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学是杜甫诗学的延伸和发展。杜甫诗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杜甫创造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又将它积极地付诸实践。从创作上看,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宽广的门类,而其根本原因是唐代生活的丰富性。唐帝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宽广的视域和众多的创作题材。苏轼是生活在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中国诗人。苏轼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理论,其显著特点是与文章学理论紧密相连。宋代文化高度发达,当时中国享有东方文艺复兴的盛誉。在此大背景之下,苏轼诗歌所涵盖的门类更为宽广,以至于到了诗歌题材寻常化的地步。在西方大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与杜甫和苏轼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诗歌寻常化的动力因,即苏轼宗教观的巨大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其中尤以绘画和诗歌关系至密,不少诗人写了一些优秀的咏画、题画诗,这些诗篇是唐代诗坛上鲜艳芬芳的奇葩。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十分欢喜绘画珍品,对绘画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他都加以品题。杜集中有咏画、题画诗二十多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非常突出的。杜甫所题画图,除韩干的画马外,其余的早已不存,但通过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诗歌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别树一帜,光映千古,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杜甫诗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和总结,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厚热烈的情感,歌咏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同时表达了宏伟的理想抱负,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杜甫的秦陇之行充满曲折与酸辛,而秦陇诗歌在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表现了诗人在现实困境或逆境中,坚守儒家理想,同情下层民众的博大情怀。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形成诗人诗歌笔力苍劲雄厚、感情沉郁顿挫的风格有重要影响。杜甫诗歌中那种刚毅执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不惜以身殉道,让有限生命放射出不朽的奇异光彩。这也是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可贵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诗歌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别树一帜,光映千古,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杜甫诗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和总结,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辉煌的诗歌创作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最高峰,他的艺术成就既是其才智和辛勤的结晶,但也与他的诗学理论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杜甫诗学主张入手,分析其诗学对儒家诗学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指出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逐渐自觉,诗歌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缘情”这一原始功能与本质。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寒士诗人,鲍照在作品中倾注了其大量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从而使得诗歌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分外鲜明,以自我意识、个性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内容的主体意识成为鲍诗的一大特色,并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是被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应当说,把唐代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是当之无愧.唐代诗人多,作品多,唐诗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发展到了顶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又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尽管李白生前已经煊赫一时,杜甫在生前反而不大为一般人所重视,随着历史的推移,杜甫的名声愈来愈大,研究注释杜诗的人愈来愈多.从清代仇兆鳌以后,注释、  相似文献   

17.
杜诗自注与诗歌境域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诗歌的自注作为中国诗歌自注体的早期代表,记录下了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丰富信息,充分发挥了诗歌自注体的辅助功能,诗与注的紧密互动对杜甫诗歌的情志表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杜甫再次介入诗歌进行自我诠释的动机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的自省心理,流露出其多方开拓新境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含章馆唐诗选》是清康熙二年(1662)山东即墨诗人黄培所编的唐诗选本。康熙八年黄培因诗案被处以极刑,其生前著作多遭毁禁,存世罕见,这部存世的诗选具有相当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含章馆唐诗选》共选诗四百余首,以盛唐诗为主,尤其以杜甫的诗歌为多。其选诗情况反映了黄培深受明代高棅、李攀龙等人影响,继承复古思潮,坚持“诗必盛唐”的诗学主张。黄培尤其重视对安史之乱后杜甫诗歌的选录,寄托了政权变革之际知识分子的亡国之思。另外,诗选也为研究清初山左诗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和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两首诗歌都是表达离愁别恨的,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曲异工之处,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以文论诗,早在《论语》等先秦著作中已有出现。而以诗论诗则为唐朝杜甫首创。唐代的以诗论诗内容包括阐述对诗歌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的看法;评论历代诗人的诗作及艺术风格;赞颂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成就及杰出才华;叙述诗人的写作甘苦及诗人之间的赠答寄忆等几个方面。由于以诗论诗具有篇幅短小,内容专一,写法灵活等特点,所以在唐代诗界较为流行,并对后世的诗评产生巨大的影响。自杜甫开创以诗论诗的先河后,以诗论诗就成为我国传统的诗评形式之一,并一直绵延于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