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功能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人的意识、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语言还具有广泛社会功能.语言是客观化的精神工具,是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经验的共同遗产.语言是民族传统的蓄水池,是保留传统的主要工具.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种文化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语言角度来说,人的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掌握民族语言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从而有不同的意识,同一民族因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意识.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意识.语言分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两者各有特点,各有其应用的范围,不能不加区别地随意使用.  相似文献   

2.
人们获得事物的观念,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实践中先出现了新事物,后形成该事物的观念;一种情况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先基本上有了新事物的观念,而后通过实践,创造出新事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低级阶段,前一种情况是人类获得事物的观念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掌握的客观规律不断的增加,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新事物出现而形成的观念就日益增多。恩格斯在阐述人类意识发展过程时指出:“最初是对个别实际有用效果的诸条件的意识……”“然而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自然科学之认识自然事物,情况也正是如此。许多科学预见,如勒威耶与亚当斯对海王星的预见,门德列也夫对镓、锗等元素的预见,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原理的预见……等等,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着重分析海王星发现的历史以说明思维能动性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维方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没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就没有现代化的肇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又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许多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为人们所认同,这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也应承认,仍然有一些落后的思维方式与现代化潮流格格不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阻力。中国社会现代化呼唤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培育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一步强化讲求效率的竞争观念;树立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培育现代化公民政治文化;培育中国人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 ,包括有促进发展作用的意识观念、文化传统、意志情感、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应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 ,社会公共意识 ,社会氛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民族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简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蒙古民族“腾格里”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苏鲁格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蒙古民族最早触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当人们从众多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一个“腾格里”观念来,就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冷战结束后,文化成为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成为世界关系重组的重要依据。全球化的趋势、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等是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制度认可、国家提倡、名人效应、商业影响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认同的外在路径。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的是与文化的单一化趋势抗争的精神,以及发自内心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改变以科学为单一衡量标准的文化观念,建立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拥有独一无二的和富有个性的文化的意识,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个性得到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文化无意识,这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认同和传承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8.
任何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必然要求文化观念的相应转变。对一个民族来说,共同的文化观念在建造民族的共同意识,协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保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凝聚作用。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基本的文化观念作为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追求目标、共同的精神纽带,那么,这个民族就如没有灵魂,没有脊梁,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成为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改变旧的文化观念,建设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发展思维 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课堂教学并不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片面认为那些循规蹈矩、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学生的好奇、提问、异议则被认为调皮捣蛋,这样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萌芽。这就为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课堂教学应如…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中国大地上奔腾着的改革浪潮,正冲击着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人们追求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宏图。科学地总结与认识我们民族的传统,是现代化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涉及相当广阔的范围,经济、政治、意识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有传统的问题。本文仅就经济与政治生活方面若干显著不合时代要求的旧传统,作些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延续或衰落、灭绝,除了受制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外部文化影响的强弱。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物质生活,还直接由文化创造者自身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规定。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及其成因的讨论中,就上述前两个方面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剖析颇为精彩,而对于民族心理、思维定势、价值体系和传统观念,尤其是尊重传统、崇尚先圣、向往古代的历史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则似乎着墨不多。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定型并最终导向两宋以后的延滞衰微,都与尊重传统、面向过去、因循守旧的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社会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即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杠杆。科学与技术承载着启蒙的理想,使人类获得解放,并以知识的形式给予人们力量。然而,进入21世纪后,当人类被抛进了风险社会中的时候,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某些消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遭遇的风险社会,也有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份"贡献"。在风险社会中,科学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其有害性:其一,科学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信仰,束缚了人们开展行动的手脚;其二,科学所拥有的科学理性及其分析性思维与现实相冲突。风险社会的现实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人们面对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而既有的科学不能适应这种情况。所以,为了适应风险社会中人们的行动要求,科学需要得到重建。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则是重心。  相似文献   

13.
<正> 唐代是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几具盛世之一。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民族压迫、歧视的色彩却甚为淡漠,各民族之间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友好共处、相安无事的关系(唐前期尤为明显),这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当然归功于唐廷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是,政策是人制定的,能够制定出开明民族政策的人,必然具备清新的民族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唐人为什么能够产生较为清新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与传统的民族观念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内容为何?它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所谓精神,属意识范畴,与形体和物质相对而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一个民族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内在的、独到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个民族的脊梁,正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所以,我们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就是考察这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凝聚而成的民族信仰、意识、心理机制以及性格特质,涵摄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以此来发扬光大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使其以崭新的姿态巍然矗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的演变受自然条件、物质基础和社会因素的支配,也受观念和观念资本的深度制约。谈到促成17世纪西方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时,英国哲学家、科学史家N.A.怀特海指出:"如果把欧洲各民族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前的220多年中的思维活动作一个简短而十分确切的叙述,就会发现他们一直是依靠17世纪的天才在观念方面给他们累积的财富来活动的。这个时代的人继承了16世纪的历史性革命所具有的观念酵素。  相似文献   

16.
凝固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不能认识一个作家的真面目,尤其对于沈从文。“避免由社会阶级的方面而力图由文化方面评价历史,是沈从文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冷静地观照、测量沈从文的“《边城》体系”的文化价值之后,我们说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化继鲁迅之后第二个在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之内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人物,另一种是一群不属于人物的东西。”后者就是小说人物之“象”外的“物象”,物象上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我们现在有必要来还原一下沈从文对于文化——这个难解的斯劳克斯之迷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1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根本任务也就在于揭示思维和存在即意识与物质的真实关系;把哲学推向前进的标志,也就是看其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程度;任何哲学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揭示,也都只能是人物无限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我们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不断地推进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出意识和物质之间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家庭本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家庭文化的因素.文章从家庭文化及其衍发的四个方面,即人伦关怀、游予文化、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以及绿色意识来看其在广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