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作家中 ,惟有老舍多方面受惠于与他在经历、禀性、才情上十分相似的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狄更斯的幽默风格触发了老舍“天赋的幽默之感” ,狄更斯的小说世界唤起了身处伦敦的老舍对故乡的回忆及表现的欲望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旨趣更投合了老舍的性格。这些都促使老舍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单向性的模仿。他的多部作品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创作的主导意图、幽默风趣的审美取向诸方面受到了狄更斯的显著影响。不过当他从狄更斯那里获得打开小说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后 ,并未将狄更斯奉若神明 ,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见识去汲取分析 ,甚至批评扬弃 ,这与作家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狄更斯没有在其作品中展示工业革命的硕果,更没有为大英帝国的国力昌盛大唱赞歌。相反,在其作品中,狄更斯通过对伦敦的大街小巷、贫民窟、监狱、法庭等及底层居民的生存环境的详尽描述与记录,向人们展示了工业化时期伦敦阴暗、凄惨的一面。本文通过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城市景观的探讨,指出狄更斯的忧患意识和底层意识,使他笔下的伦敦呈现出一片现代工业废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和狄更斯表面上很少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在、深层上却是互相关联的。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对家庭一社会冲突主题的关注。卡夫卡称他的《美国》是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不折不扣”的“模仿”,是从狄更斯那里借来的梦,箱子意象、无罪者负罪、父母形象的投射是两部作品共同探讨的问题。比较研究是一个双向阐释的过程,卡夫卡的《美国》受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启发,而从《美国》的角度来反观《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对狄更斯的作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不是简单地用某种道德的眼光去界定作品的具体道德价值,而是通过对作品中隐含的伦理与道德因素进行剖析,以揭示作品的主题。《远大前程》秉承查尔斯.狄更斯的一贯文风,再现了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期所谓的上层社会的嘲讽及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很多都以儿童为主人公.由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些儿童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儿童形象,或者成功地以儿童为主人公展开创作.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比较狄更斯和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对二者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向来被视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然其作品明显具有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乃至作家整个创作受到基督教信仰重要影响。长期为人所不知或忽略的《我们主的一生》为此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乃狄更斯专为自己孩子所作私人文本,在其去世64年后方始发表。该作品清楚表明狄更斯熟悉圣经,特别注重基督教信仰中仁爱、宽恕、谦卑,并相对淡化公义和审判等教义。这与其作品所体现的“以善为美”、“团圆结局”、“恶人悔改”等模式及温馨人情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家庭被称作是狄更斯小说的基石,他创作的作品《远大前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家庭形象。本文旨在通过这部经典著作所描写的家庭形象,探讨狄更斯的家庭情结,从而揭示其中折射出的家庭理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双关语board的修辞特点,旨在说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本体,文学是语言艺术,强调重视研究作家的语言特点对深入理解其作品,揭示作品主题或把握其内在精神实质有重大意义。从board双关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味和理解狄更斯这位语言丹青高手的语言魅力和其作品所表达的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借助怪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19世纪伦敦的都市变迁。它是异化的空间,腐败和罪恶的滋生之地和畸形人物的诞生场所。本文从人物塑造、背景刻画等方面分析狄更斯《荒凉山庄》的怪诞表征,探讨其深层意蕴,认为它不仅成为狄更斯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的有力的艺术手段,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恰如其分地传达了狄更斯对伦敦人民生存困境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西洋——从《猫城记》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最近几年来发表了许多谈及老舍的作品、文学和思想的文章,而且特别是在传记领域的研究里取得了好多新的发现,澄清了一些事实,但是从老舍的文学和西欧文化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还很难说是成果彰著,令人满意。很多介绍老舍的文章里,常常只谈初期老舍和狄更斯的关系。诚然,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的五年期间,也许确实读过狄更斯的作品,并且毫无疑问狄更斯的小说确实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十个月的所作所为,揭示其所思所想,探讨了刘备人生的最后时段和托孤的心态、环境。从刘备在白帝城的十项措施可以看出,他在思索战败原因,主动承担战败责任;期盼安宁,纠正失误,结束了蜀、吴交战状态;思念妻室,眷恋子女;安排人事,诏敕后主,临终托孤,以保住基业。本文还对伐吴及其失败的原因、刘备的托孤是英明人主的明智抉择进行了论证阐述。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号召复古,力振风雅。其人才雄负气,傲睨一世。其心态至晚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自是到自知,由任才力到信天命,在霸气犹存的同时,表现出对生命本真的复归。梦阳晚年心态的这种变化,跟他的生平遭际密切相关。梦阳盛年即遭遇放逐且一往不复,至于终老林下,构成其晚年终难解脱的一痛,再加上中年丧妻的孤独落寞,遭遇的坎壤促使他对过往进行反思,从而带来了其心态的变化,并影响及于梦阳晚年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文坛新思潮派最为代表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其文学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尽管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主题深刻,艺术水准高超。前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映照现实,观察、解释人生,并以此为根基和载体,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审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后期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等,借助文学作品等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失意与幻灭意识。芥川龙之介文学思想中有着浓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之行与自杀标志着一个时代即日本大正时代文学的结束。  相似文献   

15.
严复在其众多的著作与译著中,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可否认其著作中同样也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不管是其思想形成的前期还是思想趋于"保守"的后期,其人文意识都没有削弱。就严复的个人经历、著作中人文思想的表现以及人文意识存在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采桑子》词十三首为描摹风物之名篇,考其与《玉楼春》、《夜行船》等歌词以及诗文创作的内在关联,词人的政治心态自洛阳而夷陵而颍州的内在转向之历程可获掘发;由此历史心理切入考证《朝中措》送刘敞词,个人豪兴发舒之外,更与友朋之间唱和诗有婉转勾连的关系;进而考察欧阳修参与的《明妃曲》唱和活动,则心态内转又与当日士大夫政治分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论杜甫致弟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致弟妹的诗歌既体现了殷殷手足情深,也包含了双重怀土之情,即乡思之情和恋阙之意。这既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时空的隔绝状况等共性因素有关,也与杜甫独特的身世经历等个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尤袤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文章在当时也很有影响。但其诗文在其身后却散佚太多,以致声名日小,甚至于渐难以匹配"四大诗人"之盛名。其文集流传情况直接关乎他的声名、影响及文学史地位,考察尤袤文集各时期的刻本、抄本和排印本等各种版本形态,对其诗文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诗中深刻关注"夜"这一时空形式."夜"触发了他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襟抱难伸的落寞失意,贫老漂泊的乱离偃蹇,思亲怀友的牵肠挂肚,忧国忧民的稷契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