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的"双轴"驱动模式,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开放对于发挥沿边地区对外合作的地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和俄罗斯沿边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绥满经济主轴建设应主要依托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等,通过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建设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基地,并推动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沿边开放轴应主要依托沿边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等,通过构建四大开放区域、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带,增强沿边地区对外产业合作能力,提升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能源足迹作为环境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广西三大区域能源足迹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不断西移,以及广西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延伸,广西的能源足迹不断增长,而能源足迹的增长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此,广西应注意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生态环境,注意能源足迹的动态变化,构建广西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能源足迹耦合机制,促进广西三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品牌经济已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要模式,发展区域品牌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知名度、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丽水市区域品牌建设为例,确立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增长点和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禀赋较高,以资源为依托的材料产业在西部地区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依托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西部地区以发展新材料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能源产业成为陕甘宁蒙"金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导致该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碳排放问题成为"金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金三角"产业低碳化发展受发展理念、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法规政策、能源价格及融资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此,"金三角"地区应强化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意识,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保障能源产业低碳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分布、口岸城镇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口岸城镇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排名.同时,在对口岸城镇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了三次产业及边境对外贸易、GDP、人均GDP等具体经济因素对云南省口岸城镇的影响,并将其中的重要因素界定为其未来的发展动力,据此提出了促进云南口岸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边境口岸的开发开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4~2013年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耦合发展呈良好的态势,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失调向协调的发展方向转变;满洲里边境口岸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效应不显著,同时提出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失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合理的区域政策有助于加速失衡区域发展的趋同.通过对内生发展理论的分析、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反思、地区失衡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定位于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内生式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公共制度、基础设施与干预措施的多维框架,推动外部援助、产业模式、开发主体的战略转型,重视人文发展、技术进步与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等培育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核心。综合全省情况,佳木斯市虽然处于沿边开放带,但是其口岸作用弱,佳木斯市主导产业不明确,缺乏区域经济长期、整体的发展战略,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佳木斯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区域经济理论与佳木斯市产业发展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构建绿色农业、旅游业和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框架,探寻佳木斯市经济发展的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区域经济依托资源而兴,围绕资源产业化而发展.目前,遇到了诸多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又提出以资源换优势,以资源换发展,如何使资源型区域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我国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区域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探索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些思路,为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希望以旅游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则起着制高点的作用.而综合了旅游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简称TOUP模式)和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简称GEDM模式)特点的TG聚合模式,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通用技术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因此全国各地都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属于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知识性、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等特点.区域间的合作研发和创新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全国各区域通过专利合作,可提高人工智能专利转化能力和研发能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从分地区层面来看,区域专利合作对不同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作用效应最大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再次为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将既存文化作为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一种成本,是考察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的一种非线性视角.文化成本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参与经济开发的文化的结构与性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各形态文化的社会功用是不同的.历史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虽然能产生即时的明显效益,但从经济开发的历史性分析,思想观念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对欠发达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相对较为深刻、巨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应从锻造经济主体、改造社会结构的高度,整合欠发达区域既有文化结构,使文化成本以较为合理的结构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的有序进展.  相似文献   

16.
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通用的做法就是通过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就是利用政府对西部的倾斜政策,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10年来西部地区利用区域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未来的西部开发中,通过区域经济政策更好更快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运用TFP(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据,在可靠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经济体。为了达到共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以产业合作为纽带落实"一带一路"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是关键。为了切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考虑,以我国18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一带一路"重点区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展开分析,分析区域之间展开产业合作的可行性,着重从产业维度研究,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三次产业从产业结构份额和产业竞争力份额进行分析,以明确区域之间进行合作的产业选择。经研究,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地理位置毗邻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应以地区为单位探讨产业合作方案,以落实"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引进区域性战略投资者需要破解的难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性战略投资者是指基于对某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产业定位和产业选择的认同,以项目投资或金融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为手段、以获取投资增值回报为目的的中长期投资于其所认可的产业或企业的区域性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对于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技术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其引进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多难题.深入分析这些亟需破解的难题,对于中部地区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使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与地区经济实现双赢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地区参与竞争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是因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可以刺激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可以转化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20.
构建发展泛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的前提与基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区域经济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地区经济主体从而政府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内生需求.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而言,不仅整个泛珠三角地区,而且泛珠三角地区内各省区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都是相当有限的.在目前条件下,发展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不是直接从发展产业分工协作入手,而是从其基础:发展经济区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入手.市场主体在密切经济贸易联系基础上,自然会逐渐产生符合各市场主体利益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