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的中日贸易扩张 ,以两国极不对称的经济表现为背景 ,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显然并未妨碍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张。本文以非对称经济增长下两国贸易规模扩张为出发点 ,就 1 9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扩张的特征、基础、贸易模式及其变化趋向等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提出如下看法 :( 1 )产业结构差异与产业竞争力差异是中日贸易扩张的基础 ;( 2 )目前的中日贸易模式带有强烈的“李嘉图模式”特征 ,属于发展层次不同经济之间的贸易 ,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式正在抬头 ;( 3)促使中日贸易模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变化 ,而在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中 ,要素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流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艳  晏琼 《学习与探索》2012,(12):114-116
近年来,中国与荷兰的贸易发展迅速,2010年荷兰已成为中国第十二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但是,中荷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较低,表明中荷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还不高,说明两国贸易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中荷在贸易往来中基本反映了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但都有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对对方出口时未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今后中荷贸易拓展的方向。中荷两国的贸易结构逐渐倾向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与中荷贸易中转口贸易比重较高有很大关系,也是两国资源禀赋差异和行业内技术差距的体现。中荷应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两国贸易持续增长,提升两国的贸易规模和水平,提高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展望,可以判定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特点:贸易规模急速扩大;贸易收支渐趋平衡;日本更依赖于中国;贸易结构以水平贸易分工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挫,但表现出复苏征兆.准确及时地把握中日贸易关系的新动向,有助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对日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4.
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及其相关要素的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在中日双边经济关系乃至两国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的中日贸易,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如下五大特征:一是增长态势层面的"稳步扩张型",二是动力机制层面的"良性互动型",三是收支关系层面的"中方逆差型",四是商品结构层面的"水平竞争型",五是贸易方式层面的"投资主导型".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对推进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意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之间的产业内分工日益深化,两国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日在经济发展水平、贸易结构、市场开放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中国的部分产业还处于相对劣势,在对日竞争中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今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中日产业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标准,从而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何宇 《阅江学刊》2023,(3):92-98+174
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素禀赋异质性导致各国数字经济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回流和贸易规则重塑两个途径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中国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要素确权、定价和交易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要素禀赋转变,将要素资源优势转化为要素禀赋优势,积极探索构建多边框架下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和数字贸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贸易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进入2005年后,中日贸易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中国特需”更成为推动其复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中日贸易仍存在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不均衡、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势头扩大和中日政治关系冷影响中日贸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新才  梅兰 《社科纵横》2012,27(12):38-41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借助于WTO和上海合作组织两个平台,双方在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上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数的变化对两国贸易额的影响不大,但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口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贸易额;两国的GDP对贸易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制度因素对贸易额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吉两国必须在充分发挥多重优势,改变贸易结构,构建机能性贸易体制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中吉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要素流动对中日两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日关系虽然几经波折 ,但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稳定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进入 2 1世纪后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又促使两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 ,实现互惠互利 ,由此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加快东亚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践证明 ,作为亚洲地区最重要、最有经济实力的中日两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分工与协作 ,将会加快两国间在人力、物力、资金三大经济要素的合作 ,它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经济互补 ,而且有助于加快两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决两国国内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 ,亦将成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性服务投入角度,借助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公布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特征,并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中日两国以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征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整体上落后于日本,中国低技术、中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日本高技术、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更高;(2)从细分生产性服务投入行业类型看,中日两国服务化类型结构相似,批发零售和仓储运输服务化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类型服务化水平较低;(3)制造业服务化与国际竞争力水平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此外,信息通讯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且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多依赖专利科技服务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合作中的中日经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特征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 ,集中表现为区域内相互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区域内生产的国际化。东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 ,深化了产业内及企业内的国际分工 ,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循环机制。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一 )区域内贸易的增长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东亚各国 (地区 )出口商品层次的提高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 ,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飞速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其政治、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繁荣。本文在回顾和厘清中日关系和贸易的演进及现状的基础上,从双边货物贸易、FDI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双边旅游服务贸易等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钓鱼岛争端对中日两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表明,钓鱼岛争端对中日两国经济有负面影响,改善中日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经贸共赢。  相似文献   

13.
中韩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之春 《求是学刊》2006,33(3):69-74
文章从中韩两国的贸易商品构成入手,通过计算中韩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标,来分析中韩两国建交十多年来的贸易发展状况和贸易结构变化,从中发现:中韩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水平较低,而代表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较高且增长很快,这种现象在占中韩贸易主体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产业内贸易中,代表相同质量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的份额要高于同一产业不同环节有差异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文章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资本、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吸收。  相似文献   

15.
赵放 《日本研究》2004,(4):7-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以及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为背景 ,日本国内涌动着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思潮 ,认为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口 ,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威胁 ,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 ,并加速其产业向中国转移 ,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甚至将本国经济低迷现状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联系 ,这将不利于彼此间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对日本构成威胁 ,两国贸易关系的性质如何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二、对中日两国贸易…  相似文献   

16.
自罗默尔(Romer)和卢卡斯(Lucas)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后,经济增长动力问题研究文献重点关注要素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单维度分析,忽视要素错配和要素间非匹配性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要素错配和适宜性技术视角展开,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要素发展和经济发展适配性文献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给出理论分析和经验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总结文献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文献研究的不足,强调经济发展重视要素异质性同时还应关注要素匹配性和适宜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资本要素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或生产率的提高,而这最终归国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开放政策,特别是生产率提高及其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不断增大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的问题,文拿分析了作为过去增长源泉的两个因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苏日两国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日趋活跃,并且双方都把在该地区与对方发展经济贸易关系视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双方均表示要进一步改善两国的政治关系,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往来。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失衡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2000年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迅速扩大,而两国政府却没有采取实质性政策来缓解失衡,说明中美贸易失衡给中美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宏观经济利益.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是两国之间形成的资金双循环机制,这种机制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以至于两国政府都不愿改变这种失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失衡出现一定的缓解迹象,许多学者认为这次危机将逐步终结中美贸易失衡.但是,金融危机环境下,中美贸易失衡也给两国带来利益.中美贸易失衡及其根源--双循环机制在美国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美国金融业复苏取得了大量国际资金并帮助恢复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同时,双循环机制有助于美国市场需求的快速恢复,这有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摆脱当前面临的内需不足的困境.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实现经济复苏都需要中美贸易失衡的帮助.所以,金融危机并不会终结中美贸易失衡,失衡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法对国家贸易安全的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明显的特征,从根本上推进了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各国间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促成了全球统一规则的基本形成.为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经济活动安全进行,并进一步推动国际交往扩张和深化,国际贸易法相应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实现其对国家贸易安全充分的保证.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发展证明了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我国的贸易安全敲响了警钟,欧美等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进行贸易保护,使得我国贸易利益无法保障.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熟练掌握WTO规则以及其他国际贸易法规范以保证我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贸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