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发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国家认同普遍较强,而且其政治认同度也非常高,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经济、环境、家庭、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出现一些变数,其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薄.应认清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其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受生存背景、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新环境、新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其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漠.对此,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情感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发挥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的作用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为标志的“微时代”正式到来。“微时代”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同样也给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基于“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加强“微时代”环境中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十分必要。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真正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环境、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新环境、新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其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漠。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处理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矛盾论"、"替代论"因其自身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导致激进,"辩证统一论"在尊重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政治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实际,不失为解决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可行方案。在此理论指导下,文章分析了西藏藏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探讨了增强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8.
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观教育具有养成大学生和谐人格、营造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应以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爱国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注重实效,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我党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十分必要。本文本着对当前在我党建立90周年的时期为了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其加强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5):104-105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削弱了其国家认同意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其国家认同意识;从国际形势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要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赋予校园文化以民族特色,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认同感,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维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公民教育是建构和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公民教育强化公民的身份认同及国家归属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关键;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核心;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国家责任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所高校为调查点,以社会学定量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还有部分学生国家认知水平得分较低,国家情感与行为存在偏差,农牧区学生国家情感较弱等。应该在改进对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重点关注农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赋予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势、新思想和新路径。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及社会转型新态势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所在。针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等各要素协调统一,试图探索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政治学中国家认同理论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国家认同理论将有效整合当前理论资源,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学理性。本文将对国家认同理论进行梳理,指出国家认同的三种理解方式:政治共同体本身的同一性;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一个政治共同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政治共同体的期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国家认同形成的形成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提出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三个部分:民族血缘认同教育、历史文化传统认同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区别于族群认同,是差异化的族群成员通过"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形成自己情感与身份的归属。心理学路径下,个体的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并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心理学路径下公民的国家认同可从价值倾向、情感确认、行为投入三个层面入手。价值倾向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世界倾向、国家倾向两个维度;情感确认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自我分类、依恋归属、承诺、重要性四个维度;行为投入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评价、行为探索、社会嵌入三个维度。建构心理学路径下的国家认同测量,需对国家认同已有概念边界、结构维度与测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讨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重构着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对政治、文化、经济的认识、理解和赞同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同样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挑战。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质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模糊、文化自信弱化、实践行为无序等问题日益突显,并直指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面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日益突出的多元化、矛盾化和盲目化趋向,高校应分析和把握网络传播和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搭建网络实践平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9年香港爆发暴力示威事件,相关统计显示:暴力示威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以青年为主。香港事态的严重反映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场所,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缺失的背后既有殖民期间遗留的教育问题,又有现阶段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素的漏洞问题。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以"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为基础,大力发展国家认同教育,优化国家认同教育各要素。同时社会、家庭、学校等均是培养和影响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家校社的协同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程度关系国家稳定与统一。通过编制问卷、信效度检测、施测和数据分析等程序,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发现,各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上,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如藏族、回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低于土家族、壮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其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个人困境与国家危机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从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及危机干预等方面逐步推进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将自己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才会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当今中国,各种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应该注意却没引起注意的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人际氛圉、政治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重要部分的政府认同的影响.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