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字部件和独体字理论上应该指的是同一概念,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之《常用成字部件表》与《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之《现代常用独体字表》内容并不一致。《常用成字部件表》中共有成字部件311个,《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共有独体字256个,二者都包含的字有254个,《常用成字部件表》中有而《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没有的字57个,《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有而《常用成字部件表》中没有的字2个。这样相互冲突的两个规范性文件的发布给汉字教学带来了困扰。文章对两个规范中相互冲突的汉字逐一进行分析,从构字能力、系统性、有利于理解字形结构、有利于教学和文字书写等各个方面考察这些字是否需要进一步分析,对部件规范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2.
独体字与成字部件是现代汉字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国家颁布了相应的《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与《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对其进行规范。两个规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对独体字的认定应该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包括控制汉字数量,用好汉语拼音,规范白话文词语,特别讨论了音素字和语素字,以及它们和词之间的关系,建议正确认识词,用好词,用好词。提出用字位学理论建设汉字.建议尽快制定《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等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等字表配套。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中文系苏培成先生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年3月)发表《方兴未艾的现代汉字学》,认为共有7千个汉字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可以删除其中的400多个文言专用字,60多个现代方言专用字,几十个罕见字,这才真正体现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现代汉语”的文字面貌。这使我们想:到底怎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通过对现代字形进行寻根溯源和结构分析,筛选得出现代会意字308个。同时根据现代会意字的历史发展来源,将其分成四类:传承型会意字、演变型会意字、讹变型会意字和改造型会意字。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6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对《认知码计算机汉字输入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 由北师大研制的《认知码》立足于教育,旨在使中小学语言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编码教育融为一体,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编码方法中,编码部件的选取与拆分规范,部件分类系统科学,编码的规则简单明确,对汉字编码的规范性和易学性有较大的突破,为计算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可以分为正文古文和重文古文,而部件古文则是正文古文的其中一类.前人对部件古文的研究甚少,主要只是进行零星的订正.文章拟对所有部件古文(共计48例)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对部件古文诸疑作出一个较统一的解释.为此,文章将采取以下三种比较方法来研究部件古文,即:1.比较部件古文与重文古文;2.系联合该古文部件的所有字,对比其字形说解;3.对比大徐本、小徐本的部件古文.通过比较,文章指出:所有部件古文都非许书原有,而是后人根据许书重文妄加附益而成,其中偶有二徐注语误入正文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制定出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个)为依据,从中整理出多音字共359个,其中一个字包含两个语音的多音字295个.准确掌握这些多音字,对于推广普通话,增进现代汉语规范意识,提高汉语水平都有积极意义.文章从现代汉语的应用角度,结合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多音字形成原因进行应用层面上的分类,找出它们之间在语法、语义、语体、字形、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整理出有效掌握多音字的五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藏字书写是非线性的二维阵列方式,因此藏文信息处理出现两种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法。一种将藏文字母符号作为信息处理基本单位,所需设计的藏文字库空间极小;另一种将纵向二维构造的一律处理为线性结构,即藏字的基字、上加字、甚至无音的各种组合都设计到字库中,因此字库所需容量成百倍地猛增,字库容量最高达到2300多字符。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藏文字库建设、藏字编码输入方法、藏文打印输出和藏文识别等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完善技术处理的理论建设。 本文以现代藏语常用字为统计对象,对藏字纵向叠加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取得有实用参考价值的结果。 本文所收材料为《藏汉拉萨口语词典》,《拉萨口语读本》词汇表,《藏语简索》词汇表,  相似文献   

10.
杜丽荣  邵文利 《学术界》2015,(2):116-124,326
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一个整合、完善多个原有汉字规范的综合性国家汉字规范标准,异体字整理是其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字表》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收全部异体字进行了较为审慎的重新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字表》沿袭《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某些做法,将个别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字组确定为异体关系,对社会用字具有误导作用。其异体字整理范围只限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整理字,置很多客观存在的表外异体字于不顾,有回避问题之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术》2007,(5)
该篇文章从语法功能方面对《周易》古经中的虚词"于"字作穷尽性考察,并分析了其在《周易》古经中的主要用法。从而我们可以窥测到上古时期虚词"于"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也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虚词提供了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2.
释含有部件"止"的"盈"等五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山 《殷都学刊》2002,(2):91-94
“止”在甲骨文构形中的部件义 ,可用来表示各种运动义。该文考释了含有部件“止”的“盈、退、困、後”等五字 ,以揭示含有部件“止”的词的本义和字形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过去曾经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粤语审音 ,先后产生了《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和《广州话正音字典》。两者的建议读音不尽相同。相对来说 ,前者的建议读者较多从众 ,后者的注音则较多从切并且较重视粤读与普通话读音之对应。看来有些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提议通过网站和电邮 ,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汉字规范的社会性和科学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 ,科学性指的是汉字的自然规律 ,包括它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互相关联的规律和自成系统的规律 ,这种内在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性指的是汉字在使用时受社会制约的人文性 ,语言文字是符号 ,但不是单纯的数理符号 ,它是在人文社会中被全民使用着也改变着的符号。汉字的通行度、社会性分布和人为调整的可能性 ,都是它社会性的反映。科学性与社会性二者是互相制约的 ,而社会对汉字的人为调节 ,无论如何不能违背它自身的规律。文章指出 ,在确立常用字和通用字时 ,统计方法需要更加完善 ,必须考虑通行度问题。在处理规范字表的字际关系时 ,应当考虑采用异体字严格的科学界定 ,重视简繁字的对应。在对字形进行规范时 ,要慎重使用“类推”的原则。文章指出 ,在新形势下修订规范汉字表 ,应当坚持正确的理念 ,把社会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 ,将汉字规范问题置于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来认识和操作。  相似文献   

15.
某个部件既表义又标音的合体字叫亦声字.许慎的“亦声说”是对“六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它为“右文说”的提出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确立以及现代同源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解释了222个亦声字,但还有更多的亦声字并没有明确解释.分析这些未明释的亦声字对于促进“六书”理论和同源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文》亦声字而未明释的原因或是许氏故意省称,或因徐铉对原本《说文》的误改,或因许慎囿于字形而产生的对字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曹娜 《理论界》2006,(10):234-234
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四字语,不仅有助于把握朱熹运用语言的特色,而且对了解汉语四字语的传承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的四字语绝大多数承传自古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古汉语四字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对《朱子语类》中的四字语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描述,以求了解这些四字组合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曾庆丽 《南方论刊》2007,(5):94-94,85
生的问题是《论语》中的重要问题,儒家论学所重正在于此。在《论语》中,有多达十次以上的地方以“生”字透露出对生的态度,以及对生存方式的选择。这些观点对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迪"字是《尚书》(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中的常用字,今本《尚书》中凡45见,其用法颇为复杂.由于字书对"迪"字释义比较含混(如《说文》"迪,道也"之训),故占人往往随文训释,如孔传释"迪",或释为天道的"道",或增字释为"蹈道",甚或释为言道的"道",因此疑义甚多.清王引之经梳理后提出新说,认为"迪"字有可释为语词之"用"、发语词及句中语助者.[1]王氏见解有其独到处,但亦有疏失,本文即针对部分尚存疑义的"迪"字,结合出土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涉世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中的“收”字,中学语文课本注为 “收集大泽乡的义军”,似有不妥之处。这个“收”字,当是“收取”、“收占”、 “攻取”的意思,其下被省略的宾语当是“大泽乡”。理由如次: (一)“收”字作“收取”、“收占”、“攻取”讲,在《辞海”、《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都有明注。而且,“收”的这种用法,在司马迁作《史记》之前就已经存在。如: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动词"迁"有多种意义,其中表位移的"迁徙"义尤为常见。文章从"迁"字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徙"字的来源和本义入手,说明"迁"表位移时自身所具备的方向性;并以《史记》为考察对象,结合"迁"在《史记》中的句法分布,同时参照文意和语境,分析"迁"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情况下,"迁"表位移时包含"由此及彼"的方向性特征,表示"从此处向彼处移动"。据此,我们可以在缺乏语境信息的情况下,更加准确地把握语句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