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在受日寇、伪军残酷的军事“扫荡”的同时,还受到日伪的经济封锁,给抗日根据地带来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军需民用得不到保证。为战胜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进行经济建设。淮南抗日根据地同全国其他根据地一样,开展了根掂地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2.
抗战中期,日寇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多次“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遇到严重困难。为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抗日民主政府以发动农村妇女纺织为中心,从多渠道提高妇女劳动力素质,落实扶植妇纺的优惠政策,倡导互助变工,克服劳动力浪费,发展规模经营,鼓励民间纺织合作,增进妇女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使妇女潜藏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恢复和发展根据地棉纺业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六日,日寇向我淮北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大“扫荡”,淮北根据地军民在彭雪枫、邓子恢等同志领导下,经过三十三天的浴血奋战,碎粉了敌伪的大“扫荡”,为抗日战争史谱写下光辉的篇章。这次斗争情况及其胜利的原因何在?其意义若何?现将这些问题论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张文君 《山西老年》2012,(11):20-21
1943年前后,由于日伪对解放区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再加上旱灾,解放区根据地军民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这“暂时的困难”,解放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晋豫边区政府发出号召:人人参加劳动,个个生产自救。对那些早上不起床的村民和一些懒汉、地痞、二流子进行教育,开展“抓懒汉运动”。  相似文献   

5.
阎秋凤 《南都学坛》2007,27(5):35-37
1937—1945年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不仅遭遇到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而且遭遇了日伪军残酷的军事"扫荡"和严密的经济封锁。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采取标本兼治的救治措施:一方面拨粮拨款赈济灾民,广泛开展以节约、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救济运动;另一方面,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工副业等,最终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天灾敌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1939年底──1940年10月 ,刘少奇在皖东主持中原局党政军领导工作。刘少奇为创建皖东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坚决地贯彻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正确路线 ,把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与皖东的抗日实际相结合 ,直接领导了皖东军民进行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过程中 ,刘少奇在根据地建设、群众工作、政权建设、发展根据地经济、特别是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并付之实践 ,使皖东根据地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百团大战(1940.8.20—12.5)后的1941、1942两年,是华北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下,八路军由四十万减少到三十万,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六分之一,财政拮据,物资奇缺,有些地区的抗日军民只得以野菜、树皮充饥。这一困境出现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日本不仅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为维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以及开展群众性反走私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11.
何书彬 《百姓生活》2013,(12):55-55
1940年,抗日的烽火已熊熊燃烧了3个年头。持久战拖得¨寇气急败坏。口寇开始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为战胜困难,抗日根据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党课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非常重视东北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党中央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陆续进驻东北。我们三五九旅就是当时进驻东北的部队之一。进军东北一九三九年秋,我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前线调回延安,驻守在陕甘宁边区,护卫着延安的南大门。同时,为了克服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扫荡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在南泥湾开荒生产,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一九四四年冬,根据党中央决定,王震旅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张爱萍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和盐阜军分区司令及盐阜地委书记。在那戎马倥偬的年月,张爱萍还时常写诗作词。在他亲自指挥的陈集战斗和陈家港战斗获胜以后,他分别写了一首诗和一首词,抒发了他那喜悦而又豪迈的情怀,歌颂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抗日军民从事的伟大事业。陈集位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3年春,日寇在第二次大“扫荡”中于陈集建立了据点,对我抗日军民的活动构成严重威胁。新四军三师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担当起拔掉这颗钉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中,在苏中一些地方,孙蔚民创作的小调剧曾经对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如今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不禁回忆起这段往事。孙蔚民,江苏扬州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携全家参加革命。自1943年起,他先后创办过10所学校,为我党的政权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944年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已陷入我抗日军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但仍垂死挣扎,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清乡”、“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孙蔚民创办的盐垦中学这时已引起敌人注意。经请示领导同意,学校迅速从敌人据点附近  相似文献   

15.
转移     
何俊 《山西老年》2013,(3):18-18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寇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妄图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消灭太行山抗日军民。我母亲徐淑英当时在黎城太行军区四分区医院当卫生员。5月的一天下午,医院得知了敌人要来扫荡的消息,上级指示医院立即转移。而此时八路军129师参谋长李达的爱人因快临产,被送到了母亲所在的医院,组织上要求医院带着李参谋长的爱人一起转移。在转移前,医院给每个医护人员发了三斤炒面、五斤小米,作为20天的口粮,  相似文献   

16.
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陕甘宁边区的军民不仅面临物质供应上的严重困难,而且队伍发展,机构庞大,也不适应敌  相似文献   

17.
一块银元     
杨桂 《山西老年》2011,(12):10-10
我1928年生于山西省沁源县伏贵村,7岁母亲病故,日本鬼子入侵后父亲又遭杀害,我11岁就成了孤儿。百团大战后日本鬼子为了报复,连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了保障,我更是到处流浪。  相似文献   

18.
抗日根据地的贸易斗争浅析张秀芬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敌顽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恢复中的抗日根据地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出现了根据地的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党政军大批人员的供给告罄,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因此,打破敌顽的经...  相似文献   

19.
生产自救是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政府重要的施政内容之一,甚至可称为关系根据地生死存亡、抗日能否持久的关键问题。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从两个方面深入展开,一是“开源”,边区政府最大限度地发动根据地军民,通过开荒种地,采集代食品,扩大和丰富了粮食来源,缓解灾情;二是“节流”,在党政军民各部门厉行节约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贪污浪费现象,保证物资的合理利用。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卓有成效,不仅缓解了当时根据地严峻的粮食危机,而且通过政治动员的形式对根据地军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缔造的革命根据地。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一百五十万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扫除旧社会造成的经济衰落,人民贫困的面貌,把边区建设成为当时全国政治最进步、经济欣欣向荣,军民丰衣足食的先进地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毛主席在建国之初,热情赞扬“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深入揭批王张江姚“四人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