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风》小赋历来被忽视了。考察《国风》田猎小赋,可借以窥探《国风》小赋之一斑。立足《诗经》文本,探索《国风》田猎小赋,可以看到赋体的“根蒂”;汉赋渊源流变之轨迹,辨而可明  相似文献   

2.
通检钟嵘《诗品》,“兴”字出现九处,而从诗学范围来谈的则有七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着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诗品序》)“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且辄书.内元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诗品》卷上)“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  不奇。”(《诗品》卷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  相似文献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则渊源甚早,如早期改良派郑观应、冯桂芬等均说过类似的话,《盛世危言》中就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不少文章都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词,是出于张之洞的《劝学篇》,其实《劝学篇》中虽有“中体西用”意思,但并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文。这点已经有人正确地指出过。还有的  相似文献   

4.
桐城派的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散文艺术风格的探讨。方、刘、姚“桐城三祖”,他们欣赏和品评一个作品,常常先从总体入手,辨别其风格特色。比如方苞评欧阳修的《尹师鲁墓志铭》:“欧公志诸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似太史公。”又如评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相其风格,不过与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相近耳。”姚鼐也明确地使用“风格”一词,如他评韩愈的《争臣论》云:“此文风格盖出于《左》《国》。”刘大櫆喜欢用“风神”来评文。他评欧  相似文献   

5.
自明代张南湖《诗余图谱》分词为婉约、豪放二体,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改“体”为“派”,两派说遂风行天下,延续至今。这种两分法勾勒出词史的大致轮廓线,不失为一种粗略地把握词学派别的方式;但是这又是一种粗线条的扫视,源出于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格局,不能解释词史衍变的深刻历史文化动因与词派形成的生机盎  相似文献   

6.
<正> 《悲回风》的创作时间,朱熹断为“临绝之音”。他在其所著《楚辞集注》《九章》前的一段小序中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今考其词,大抵多直致无润色,而《惜往日》、《悲回风》又其临绝之音,以致颠倒重复,倔强疏卤,尤愤懑而极悲哀,读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己。”又在其《楚辞辩证》中补充说:“屈子初放,犹未尝有奋然自绝之意,故《九歌》、  相似文献   

7.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8.
<正>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超卓个性的不同凡响的女作家,其人格与作品都放射出动人的风采。然而,宋代以后,她固然以其“压倒须眉”的才调赢得过不少称誉,同时也招来不少贬抑之辞,其中,来自理(道)学方面的批评相当突出,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分析。一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宋朱或《萍州可谈·卷中》说:“本朝妇女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元杨维桢于《东维子集·卷七》说:“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明叶盛于《水东日记·卷二十》中说:“文淑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而清裴畅评易安《词论》时则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词苑萃编》卷九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文言小说,主要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二大类:笔记体以《世说新语》等为代表,它们不重情节,献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片断简、一幅素描、一个细节、一个印象……就在这零星的展示中,作家的情趣和独特审美感受呈现了出来;传奇体以唐人传奇等为代表,它们重情节,同时也重视意境、情调、书卷气……作家的主体情感便寄寓在这纷纭的世界中。 关于唐人传奇的文体规范,古代人似未系统地思考过。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杂传记中多录鬼神灵怪之词,哀调深情,不异畴昔。然影响所托,理亦荒唐,故不能一一尽之。”用“杂传记”称唐人传奇,注意到了其“传”和“记”的体制,并指出其“哀调深情”的抒情色彩和“多录鬼神灵怪之词”的虚构特征,实属难能可贵,惜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至于陈师道《后山诗话》所云:“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鉶所著小说也。”则专就裴  相似文献   

10.
小山词梦意象浅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晏几道字叔原 ,号小山 ,晏殊幼子。几道能文章 ,尤工乐府 ,有《小山词》一卷 ,今《全宋词》[1] 录有 2 6 2首。读小山词 ,频频入眼的是“梦”字 ,它直接出现了 5 9次 ,出现梦字的词占其今存二百余首词的近四分之一 ,本文在此试析小山词梦意象。一、梦意象表层的抒情类型  晏几道梦词几乎全写恋情 ,个别篇什抒发羁旅归思。具体来说 ,有以下这几种类型 :(一 )高唐之梦“高唐”一词出于宋玉《高唐赋》 ,文称战国时楚怀王尝游高唐 ,怠而昼寝 ,梦见一妇人曰 :“妾 ,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妇人离开时…  相似文献   

11.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12.
由潘慎、孙安邦、胡懿安等编撰的《词律辞典》,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唐宋以来词调之大成。共收词调1150个、词体3000个,比康熙时编纂的《钦定词谱》多三分之一左右。凡常用调、僻调,无分雅俚,兼收并蓄。在采集词调上,本着“宁溯其源,不逐其流”的原则,扩大了唐声诗的收集范围,剔除《词谱》中的元人小令,同时纠正了《词律》、《词谱》沿袭之误。澄清、辨伪之外,重新校勘了词律中的可平可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比司马迁晚一千余年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从何处“闻之”?近代研究《诗经》者,基本上公认为国风的大部是民歌。我们以“秦风”为例,逐篇略加考释,对国风为民歌说提出疑义。《车邻》,《诗序》说是“美秦仲也”。秦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的秦国执政者,秦风不可能产生于宣王时代,此说不可信。近代研究者,或同意《诗序》之说,或认为“这是贵族妇人所作的诗,咏唱她们夫妻的享乐生活”,或说是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一诗学之影响于宋代词学,最突出表现在以诗言志歌咏言的古老观念说明词的起源和产生。张侃说:“陆务观自制近体乐府,叙云:倚声起于唐之季世。后见周文忠题潭该乐府云:世谓乐府起于汉魏,盖由惠帝有乐府令,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也。唐元稹则以仲尼《文王操》,伯牙《水仙操》、齐牧犊《雉朝飞》、卫女《思归引》为乐府之始。以予考之,乃赓载歌,薰兮解愠,在虞舜时,此体固已萌芽,岂止三代遗韵而已。二公之言尽矣。然乐府之坏,始于玉合杂体。而《后庭花》等曲流歌淫侈,极而变为倚声,则李太自、温飞卿、白乐天所作〔清平调〕、〔菩萨蛮〕、〔长相思〕。我朝之士晁补之取〔渔家傲〕、〔御街行〕、〔豆叶黄〕作五七字句,东莱吕伯恭编入《文鉴》,为后人矜式。”张氏论“乐府”词之起源,忽略了古赓歌与今曲子的区别,谓其源远流长,萌芽于虞舜之时,其尊体探本之  相似文献   

16.
《幽闺记》的评点者为凌初《幽闺记》批语中录有沈氏论评十条 ,皆以“词隐生曰”注明 ,但其他批语的作者为谁 ,在批语及凌延喜跋中均未提及。《王立承题记》曰 :“是书虽延喜所编刻 ,然评语实多出于初成之手。原跋谓家仲父得之词隐生抄本 ,而末折尾曲‘中郎兔颖端溪砚 ,阙处完成断处连 ,从此人家尽可搬’。《琵琶记·凡例》谓非君美之旧。此本虽未删削 ,但仍存初成语于其上 ,是其证也。”按 :“郎”字当为“山”之误。查凌初《琵琶记·凡例》 ,有如下之言 :“今世所行古曲 ,皆受改窜之冤。观《拜月亭》末折云 :‘中山兔颖端溪砚 ,断处完…  相似文献   

17.
一、沈璟戏曲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是我国戏剧史、戏剧批评史上重要流派之一。这个在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颇有影响的戏剧流派,究竟包括哪些成员呢?最早为吴江派开列阵容者,大约当推王骥德了。他说:“自词隐作词谱,而海内斐然向风。衣钵相承,尺尺寸寸守其矩矱者二人,曰吾越郁兰生,曰檇李大荒逋客”,仅吕天成、卜世臣二人而已,他自己当然是不在其内的。吕天成所列名单略有不同,他认为叶宪祖、冯梦龙也是沈璟的追随者,评叶作传奇《双卿》时说:“景趣新逸,且守韵甚严,当是词隐高足”;评冯作传奇《双雄》说:“……恪守词隐先生功令,亦持教之杰也”。王骥德、吕天成是最早指出存在一个以沈璟为首的戏剧流派的人。明末沈自晋为吴江派大张声势,所作《望湖亭》〔临江仙〕中,列入沈璟“赤帜”之下者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  相似文献   

18.
李金松 《学术研究》2003,(4):126-126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篇推崇道家云 :“夫体道以匠物 ,宝德以长生者 ,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 ,而又升仙 ,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 ,而又久视 ,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 ,未闻有疵瑕之辞 ,……”引文中的“仲尼有‘窃比’之叹”一语 ,乃误用典故 ,与他所应表达的意思有相当大的出入。孔子的“窃比”之叹一语 ,源出于《论语·述而》篇 ,与倡道德、致力长生的老子无干。案《论语·述而》篇首章云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汉代的包咸给此章作注云 :“老彭 ,殷贤大夫 ,好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诗源辩体》产生的创作与批评背景。《诗源辩体》是直接针对历代诗论与诗选状况,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论的种种倾向而产生的。明代前期以《唐诗品汇》为代表,许学夷评其述源流、序正变方面“率多谬误”。又批评明代中后期几种论诗倾向:偏重学习齐梁、晚唐诗的一派,以杨慎为代表;只提倡学习《诗经》与汉魏诗的一派,以徐祯卿为代表;袁宏道的“背古师心”与钟惺等人的“诡诞相尚”是其反对的第三种论诗现象。针对上述种种诗学状况,许学夷特别强调辨别体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余江 《云梦学刊》2014,(5):77-82
关于汉赋文体之源,两千多年来,诸如“古诗之流”说、源于楚辞说、出于纵横家言、出于俳词说、源于隐语说、不歌而诵说等等,可谓讨论者日盛、观点日多,认识却并未日趋清晰。原因在于,凡此种种于赋体之形成似皆有所相涉,又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弊,其实质是只看到了赋在思想或形式某一个方面对前代文学或艺术形式的继承。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都离不开前代文学的浸染,而这种浸染,往往非只一方面、非只一源所能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