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封建统治露出了崩解的端倪,但是还很强固.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已经在东南地区稀疏地出现,但是十分稚嫩.这是时代的特点,明清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发展着的.冯天瑜同志的《明清文化史散论》,论述了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书的内客涉及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视野很宽广.它是通过若干具体问题的阐扬,反映这个宽广面的,论述很丰富,深刻.名曰“散论”,实际是有脉络可按,有统系可寻的.这只要翻读目录②就可以得到印证.这样的著作,当前还不多见,确是读者在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等史著之外所想寻求的书籍.《明清文化史散论》的时代断限,起自明初,迄于辛亥革命,清社覆亡,凡五百四十四年.对辛亥革命的论述,时代已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既称“明清”,是以朝代为标志,则亦无妨.书中论哲学思想的,有明初的朱学,有元明之际的《郁离子》;有明中期的王学及尔后王学的流变;有明末清初王、黄、顾三先生的学术思想.论文学的,有明代的“台阁体”及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有明中期以后的市民文学“三言”“二拍”.论科学技术的,有明末西洋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学术,有徐光启在学术上的会通中西,以及王夫之自然观方面的创见.论文化政策的,有明清文字狱,有明清  相似文献   

2.
近读湖北大学冯天瑜教授著《明清文化史散论》,兹评介如次。该书共收论文十七篇: (1) 《文化·文化史·明清文化史》引方以智《通雅·考古通说》“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表示作者深受方氏影响。页27说五四运动时吴虞“利用了李贽批判封建独断论的思想材料”,我要补充一点:根据北京三联书店《中国哲学》连载的吴虞日记,吴氏似李卓吾倾向佛教神秘主义,比李氏更积极抨击儒家虚伪。页31指出宋应星《天工开物》裨益日本明治维新,一九二六年日本翻印本始传回我国。我痛感科举制度产生使人鄙视科技的恶劣副作用,想及日本民族主义者阿部正雄(Mssao Abe)教授眉飞色舞地宣称中国每年派遣留日学生五百名。(阿部正雄晚年在普林斯顿、加州  相似文献   

3.
学人风采     
冯天瑜,1942年生于湖北红安,著名历史学家。196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千岁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  相似文献   

4.
冯天瑜,周积明合著的《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一书,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冯天瑜教授继《上古神话纵横谈》、《中国思想家论智力》、《明清文化史散论》之后的又一本文化史专著。笔者有幸得此新著,一路捧读,不忍释手。我为书中可贵的探索,精辟的论断,清晰、明快的文风,活泼、典雅的语言所吸引。它引我沿着古文化的踪迹,步入民族文化的殿堂,领略其无穷的奥秘。读这样的书,既能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又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故此不揆祷昧,愿将此书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如果我的浅薄陈述,能唤起读者对文化史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前途的关注,那我的目的便算是达到了。  相似文献   

5.
王琰如,本名王琰,1914年生,江苏武进人。1949年到台湾,任《畅流》半月刊编辑,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总干事及常务理事等职。1965年随丈夫黄肇中先生旅居非洲利比亚6年。一生写了千余篇文章,出版小说集《新苗》、《长相忆》,散文集《心祭》、《我在利比亚》、《旅非随笔》、《青山·绿水》、《琰如散文集》、《文友画像及其它》、《文友画像及其它续编》、《手足情深》等。2002年至2003年我院学报曾刊登《论台湾资深女作家王琰如的文学道路》(上、中、下)的系列论文。2005年5月11日,王琰如先生不幸驾鹤仙去,现刊登其儿黄湘的《悼念母亲王琰如女士》一文,以寄哀思,并为有意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者同仁们提供王琰如先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7.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8.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先驱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 ,提出了理性主义进步史观 ;他把目光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文化史 ,开文化史之先河 ;他批判了传统的西欧中心论 ,提出整体史的研究方法 ;他还首次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所有这些思想精华和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使之享有西方“近代历史学的先驱”这一不朽称号。但是 ,伏尔泰对人的理性过分夸大和对中世纪的论战性的否定 ,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史家反击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是我国一部较早的唯物的文化史著作。本文着重分析了杨著唯物的文化及文化史观 ,并对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五社会形态论”进行文化史分期加以探讨 ,同时指出杨著在文化史研究上的意义及其理论构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作了巨大的总结工作,煌煌二百卷的《四书全书总目》为昀一手所成。研究《总目》的学术成就,需要专书探讨。但是在研究纪昀(1724—1805)的众多专题之中,他的诗歌创作和诗论被置於一书或一论中加以讨论,迄今尚未获读。本文试图从纪昀受命校勘秘籍前(即五十岁前学诗、写诗、评论诗歌的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他的理论水平和审美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2.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玄奥难解。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夺最多”。②《指物论》为何如此难解...  相似文献   

13.
由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王继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延伸,是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从而在更深、更精的领域中寻求对中国文化史的把握。《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分为三个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和文化散论。第一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论题。第二部分“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则从不同层面研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论题。第三部分“文化散论”。它立论角度新…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1615——1692)是明末清初一位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曲兰的石船山。从事著述,故又自号船山。他的著作有一百多种,有关史学的巨著有《读通鉴论》和《宋论》等。他在《读通鉴论·叙论四》里说:读史“非知治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纵观他的一生,是能够身体力行的。正如梁启超所说:“王船山有他的一贯精神,借史事来发表,有他的特别眼光,立论往往迥异流俗。”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他确乎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朴素唯物论者。  相似文献   

15.
读了《清除现实社会主义空想因素的逻辑起点》)一文(以下简称《起点》,我们称之为“起点”论),该文的出发点是为了“找准现实社会主义在历史坐标系中的合理位置”,以利于清除现实社会主义中的空想因素。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可取的,但是通观全文,笔者认为按照《起点》一文的一些见解,不仅不利于清除、反而会强化现实社会主义中的空想因素,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如该文认为“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这个  相似文献   

16.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难能可贵的创获──读《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孙子威近来我读了黎山教授的《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颇受启发。这是他继《文艺创作心理学》之后,又一难能可贵的创获,值得注意。此前我国学人并不是没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著作,如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伐檀》“取”字当读“聚”《诗经·魏风·伐擅》指斥剥削阶级不劳而获,云其“不稼不搞”,“胡取一百厚兮”、“胡取未三情兮”、“胡取禾三百目兮”。取,古今说者皆读如字,末畅诗旨。如云剥削阶级掠夺农奴劳动果实为“取未”,则迹近轻描淡写,与通篇讥刺口吻不谐。今案“取”当读聚敛之“聚”。上古取读清母侯部,聚读从母侯部,清从旁纽,侯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如《周易·苹卦》家传“聚以正也”,释文曰“苟作、取以正’”;《汉书·五行志广内取兹谓禽”,师古往日“取,如《礼记》‘聚席’之聚”。聚字有聚敛之义,如《论…  相似文献   

19.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本来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亦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后来人便常  相似文献   

20.
对老子及其思想,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南宋大儒朱熹,年轻时出入佛、老,“逃禅归儒”后,他虽然对佛、老皆持反对态度,但对佛、老的具体看法和评述都是有所区别的,读《朱子语类》,兹论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