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礼物交换是乡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礼物往来可以调解乡村社会关系,是维持乡土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礼物出现了.互联网礼物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礼物的授受,又可以在现实中流动;既可以是虚拟形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礼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到类似传统社会的礼物功能,只是因社会的变迁强化了某种功能,有的功能以新的形式而呈现出来.互联网礼物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礼物交换是都市人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情感社会学角度研究礼物交换现象对构建和谐情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100名个案访谈资料发现礼物交换在都市情感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情境性、仪式性、感受性四个基本特征.礼物交换的基本功能是抒情和实用.随着社会的变迁,抒情功能的强化幅度大于其实用功能,表现为礼物的符号化趋势加强,礼物运用的仪式主义特征更为突出,礼物的情感功能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礼物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独特的价值;赠送礼物表面上看是赠与者慷慨大方的高尚道德的展现,事实上背后隐藏着强制性和义务性;礼物,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隐含太多不被人们注意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礼物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礼物交换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近年来,在农村的礼物交换中,送礼名目增多,送礼范围扩大,单向送礼现象突出。凡此种种,均与农村家庭的发展周期、关系网络、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相关联,从中可见出乡土社会礼物交换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陇东秧歌的源流结合陇东秧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论述了陇东秧歌的体态特征和韵律节奏问题。  相似文献   

7.
陇东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叠音现象,叠音不仅是构词法,也是构形法,是新词衍生途径,叠音词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研究和分析这些叠音现象,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和探究陇东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礼物交换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在春节这样一个超常规的时空中,它更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社会现象.礼物运行在春节期间强化着村民的特殊权利义务时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春节期间礼物交换的种种现象,对礼物的社会生命进行现象学归纳、符号学解读,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去剖析春节送礼的独特话语系统,并对春节送礼传统的现代化走向作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9.
礼物馈赠是一个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研究礼物馈赠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社会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以礼物馈赠对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和礼物流动方向为切入点,分析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和运行逻辑,试图挖掘这种文化规则背后所蕴含的其它因素,并探索礼物馈赠的理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水旱灾害是一种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灾害现象。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曾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究其原因,既与当时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本身不利的影响有关,又应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引用大量史料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状况,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及生态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以期对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考证解放战争时期陇东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游击战争的性质、进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47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由于陇东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屏障和重要的粮仓,因而首先遭到了进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西北野战军主力在陇东数次作战后,被迫撤离陇东、转战陕北,陇东解放区被敌侵占后,人民受到了残酷蹂躏。在艰苦的条件下,陇东地方武装胜利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贡献。陇东游击战争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在解放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陇东红色歌谣主要以歌颂革命、歌颂政党、歌颂革命领袖、歌颂革命军队为主题诉求,陇东红色歌谣的歌颂性特征和陇东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密切相关,是一个自发的形成过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陇东红色歌谣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思想性、艺术性得到了显著提升,陇东红色歌谣受到了陇东人民乃至其它解放区人民的喜爱。陇东红色歌谣体现了陇东人民借助歌谣的形式抒发自己要求和愿望的努力,这些革命歌谣不但反映了陇东人民的革命意识与革命豪情,而且也保存了陇东地区的自然状况、风俗人情、方言土语等文化资料,具有丰富的民俗学与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路径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住房制度变迁的历程来看,由于住房制度变迁不同阶段制度背景的变化,形成了各个阶段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在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正因为政府有“经济人”的特点,相当于社会整体而言,明显的体现了诺思的国家悖论和政府机构代理人悖论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住房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目标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陇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起源与风格特征异同对比和解析,阐述了陇东秧歌双臂的"甩、缠、转",腿部的"跨、颠、颤",以及全身的"拧、扭、抻"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对知识流、礼物交换、关系网络等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了基于关系网络的知识转移促进创新的研究,探讨了网络关系建立与维系的根本原因,主要基于礼物交换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中的礼物交换现象和机理来解析知识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变迁研究遵循的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本文努力寻找现今遗留的萨满教现象中的各种历史遗迹,分别从狐仙信仰、怀玛日祭祀、满族家祭、蒙古族白博、萨满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说明萨满教变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说明变迁出现的根据,进而在时间维度上揭示萨满教的变迁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略论明代陇东地区旱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陇东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尤其旱灾频繁,特别是在明代。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呈现出频繁发生,旱期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破坏大等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明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的情况,有必要对整个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特征做深刻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概述陇东能源基地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熵理论出发,分析熵与能源、熵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陇东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以促进陇东地区在建设能源基地的过程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泸沽湖旅游业发展势必给相对封闭的摩梭人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摩梭人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提出了引导摩梭文化变迁的最佳途径一构建摩梭人和谐文化,然后围绕如何在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构建摩梭人和谐文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