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王西彦创作了大量小说,但学界对其关注不多,研究相对冷清。其现代长篇小说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品相。小说关注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们双重身份带来心灵的撕扯,呈现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旧社会农村女性悲惨命运之根源,在低沉悲凉的底色中透出人性关怀的暖光。重新审视王西彦的长篇小说,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于王西彦小说的认知,并重新标定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着手,梳理了王西彦研究的演变历程,指出王西彦研究从“社会──政治”批评模式向“多元”模式的演变轨迹,实质上是王西彦研究展开和深入的过程,并评介了各家研究的成果和得失,以期研究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王西彦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王西彦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浙东农民的形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西彦的作品中更多书写的是农民的生活、农民的疾苦。在他的笔下,农民既是历史苦难的承受者,也是残酷战争的承担者。由于王西彦在这种苦难的书写中加入了个人式的诗意的描写,又给处于血泪中的受难者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4.
在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长篇小说创作中,萧乾的《梦之谷》和王西彦的《神的失落》所隐含的问题远非目前研究所呈现得如此简单,它们共同涉及了中国现代知识者自我身份认同、个性解放过程中两性同盟与分歧等复杂问题的叙述.它们共同彰显的是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与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另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个人现代性诉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达与书写的艰难.两个文本的存在确证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始终是一个“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存在,对此类文本的新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突破现有文学史叙述框架,呈现一个更为真实丰富的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5.
冯至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已经包含了一个智者哲学沉思的特色。留学德国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沉醉于里尔克的诗作,完成了创作美学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30年代末参加《新诗》群体,介绍里尔克和尼采,创作一组《给几个死去的朋友》新诗,成为他走向现代主义的先声。《十四行集》追求在日常生活里发掘和体味与时代人生关联的哲理,表现了感情、哲理与现实的统一;传达的不单是现实感情而是经过升华的人生经验;实践里尔克的给不确定的情感以定形的雕塑性原则。它产生了笼罩一时的影响,实际上成为通向40年代“中国新诗”派代表的新现代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通过追溯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发现这位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经历了中国当代大小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创作断断续续,而且“早熟”弄口“晚成”间隔了整整30年。从精神结构上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创作倾向上说,他是20世纪最后一个京派作家。士大夫的精神心理结构和京派的创作追求与中国当代日益左转激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了汪曾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奇特的创作“间断性”风貌。  相似文献   

7.
都市悖论下的人生困境--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妮宝贝是网络文学界最近以来颇受瞩目的作家,其带有类型化作品构架中,蕴涵着一个共同的创作主旨,即表现都市的悖论和边缘群体的人生困境,这一主旨反映了她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所独具的困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切入,结合多元的人文视角,剖析了王西彦在现代文学史中所扮演的独持话语角色──穿行于“知识分子话语角色”与“大众话语角色”之间,进而展示出王西彦小说丰富复杂的审美品性及宙美张力,以求给王西彦一个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评价,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一个独特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主持语: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文艺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军旅艺术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既能反映出中国军队的建设与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主旋律文艺的导向性。中国的海军历来重视部队文艺建设,海军中也活跃着一批以主题性创作来深刻反映部队文化和建设的画家群体。陈琳、隋自更、秦文清和王利军四位来自海军创作室的画家,多年来...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岁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他们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受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帮扶。据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戏剧的革新运动中,留日学生群体起到了突出而关键的作用。他们的戏剧观念虽基于当时改良社会的现实诉求,却不乏对戏剧艺术本体内容的思考。它既在戏剧功用和创作理念上显示出艺术对于政治、社会、人生的多方位关注,又在戏剧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方面体现出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方向的主动探索,从而成为上世纪初中国戏剧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从戏剧功用观、戏剧创作观、戏剧审美观等方面对该群体的戏剧观念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咏三国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的奇葩 ,也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一环 ,其中寓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从中可透视有唐一代士人群体的时代文化心态。士人们以三国英雄为楷模 ,将其人生理想寄寓其中 ,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君臣遇合的企盼 ,对时势命运的叹惋等深层心理。唐代咏三国诗中所蕴涵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文化观念 ,对后代士人的心态及三国题材的创作 ,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吸引了文坛最多的关注的目光,但这两位存在巨大差异的作家在人生的认识和创作方面却存在着相似,那就是浓郁的绝望与虚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方面探索其各自的成因及其同与异.  相似文献   

14.
梁园之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注意的盛事。它虽然出现在文学尚未独立于经史的西汉初年,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梁园之游对后来出现的文人群体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建安时期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游,西晋石崇等人的金谷园之游,以及后世文人的群体创作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梁园之游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彭家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同沈从文一样 ,他也同时操持了两条路子的创作。但是 ,不论是农村题材的创作 ,还是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题材的创作 ,他都是以“民主、自由和科学”等现代意识和理性批判的眼光 ,去观照其笔下的社会和人生 ,很少有明朗和欢快的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的抒写 ,相反却充溢着各种阴郁、惨淡的社会庸常悲剧 (诸如乡村悲剧、家庭悲剧、女性悲剧等 )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体验着生命绚烂,不同的悲剧生命体验,创作出不同的悲剧性作品。通过女性独特的悲剧视角,两位女作家面对人生的不幸和国破家亡的现实,都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书写了中国女性作家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情结"是中国古代作家基于长安与政治的特殊关系而生成的心理印象丛.作为古都,长安所具有的巨大的政治功能直接影响着古代作家的人生实践;作为心理印象,"长安"在古代作家的创作中发挥了激活情感、寄托理想的作用.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与乡的关系发生着急剧变化,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这就是入城的农民。这个群体有着自己合理的梦想和追求,又有着特殊历史条件赋予他们的特殊的身份负担。这个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只能挣扎在城与乡的夹缝中。正因为如此,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命运就成了城乡关系变迁的晴雨表。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所达到的思想水平。通过《哦,香雪》、《人生》、《浮躁》、《愤怒》等文本的分析来呈现中国底层农民在城市中走过的艰难历程,并通过这一文学镜像,呈现作为一个时期思想水平的代表———作家思想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40年代,在时代和现实政治的强力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在文学的内容上强化现实的政治意识,在文学的形式上俯就战时需要的群体意识话语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到一种时尚的公式化倾向之中。在这种倾向的挤压下,作家们的创作精神和个性特点日益萎缩,冷静地思索与创作的尊严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在这样的背境下,却有少数作家清醒于时代洪流之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创作品格,以不合时宜的个人话语模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而构成 4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景观。徐訏是这一景观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时尚的群体话语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个性立场,以独特的话语模式营造出一个向内掘进的艺术世界,着力展示出波谲云诡的心灵世界与主观外化的第二现实。他的创作跳出了以追求“现实”为总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批判的狭隘视角,而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价值的独特判断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20.
京派小说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创作群体之一,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在复活古典田园诗的乡土叙事、地域性的民俗叙事、诗歌散文性的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