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达卢西亚文化,由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称之为“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那里四季如春,雨水丰沛,山高林密,河流湍急,沃野千里.伊斯兰征服前,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人的统治下.西哥特人是4世纪末摧毁并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托菜多.在阿拉伯人进行征服前不久,科尔多瓦总督——罗德里克推翻了渥姆巴国王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由于他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派了一个使团去拜见驻守在马格里布的穆斯林武装部队首领——塔立克·本·齐亚德,请他征服安达卢西亚.在得到倭马亚朝马格里布总督穆萨·本·纳赛尔的批准后,塔立克于711年率军北渡海峡来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裔穆斯林早在中世纪就已在欧洲存在,而今穆斯林族群已成为欧洲社会第二大族群."9·11"事件使欧洲传统多元文化体系受到冲击,世人将目光聚焦伊斯兰和穆斯林."3·11"、"7·7"、法国"头巾法案"、丹麦"亵渎伊斯兰教先知漫画"等一系列事件又使阿拉伯裔穆斯林移民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热点.是同化吸纳还是割裂分离是欧洲各国政府当前移民政策中的最大困惑,是封闭自我还是融入当地社会也成为阿裔欧洲穆斯林当前的艰难抉择.妥善处理阿拉伯移民和欧洲主流社会的关系,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和穆斯林移民团体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6年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人数约为160万,来自全世界的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6718人是朝觐季节从国外到沙特阿拉伯来的.其余的是居住在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外国到沙特的朝觐者1985年增加了34957人.国外穆斯林中亚洲人数最多,为559443人,其次是非洲,为285908人.朝觐者中有645303人是乘飞机到达沙特阿拉伯的,157658人走陆路,4.8万人走海路.以下是各国人数:  相似文献   

4.
一、阿拉伯人的传统经济观念伊斯兰教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上诞生后,阿拉伯帝国就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出现.《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今世生活,包括他们的经济生活,按照阿拉伯当时的社会条件,有许多带法律性质的规定,作为穆斯林的社会准则.例如,教育人要自食其力,不能坐享其成.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你要为今世工作,仿佛你会长生不老;你要为后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欧洲:欧洲传统上以基督教为主,全欧的基督徒占世界基督徒2/3强。伊斯兰教在欧洲的传播是极其缓慢而曲折的。历史上,伊斯兰帝国的哈里发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曾几次试图用武力征服欧洲,结果都未能如愿。除部分东欧国家外,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一直将伊斯兰教拒之门外。711~714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曾把伊斯兰教传到西班牙,并在756年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建立了伊斯兰王朝(后倭马亚朝),从而踏上了欧洲的土地。然而,强大的基督教势力于11世纪初收复了这块地方。827~902年,阿拉伯人又把伊斯兰教传到西西里岛,到1091年,基督教势力从穆斯林手中收复了这个岛屿。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在中世纪传到西欧,并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伊斯兰教并没有在这里传播开来。到了奥斯曼帝国时间(13世纪中叶~18世纪末),伊斯兰教势力才超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进军。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的连续进攻,使伊斯兰教传入了东南欧一些国家。1362年以后征服了马其顿、索菲亚、萨罗尼加和希腊北部。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战胜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联军。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1521~1529年先后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接着又攻陷了  相似文献   

6.
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协会最近在阿布扎比成立,该协会是根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闻文化部第一国务秘书阿卜杜拉·努维斯倡议成立的.协会有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科威特、英国、法国和中国的穆斯林新闻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参加.协会旨在交流经验,加强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宣传工作.协会成员可以在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艺术所包括的内容很广,伊斯兰建筑艺术则堪称伊斯兰艺术的典范,而清真寺则又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品,历史上穆斯林将其当作法庭、宗教裁判所、学校、议政的官府和驻兵囤粮的军营。伊斯兰征服时期,穆斯林军队每到一处,首先建造的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外形犹如阿拉伯文的“真主”,由礼拜大殿、庭院、宣礼塔、米哈拉卜、讲坛等组成。礼拜堂是礼拜祈祷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话说念珠     
你如来到阿拉伯国家的市场,不论在杂货店里或在小摊上,都会看到一串串各式各样的念珠挂在那里.它们闪闪发光,吸引游客们止步观望. 念珠来历众说不一阿拉伯人称念珠为“苏卜哈”或“米斯白哈”.中国穆斯林把它叫做“台斯比哈”.穆斯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念珠的呢?有人说,它是从印度传来的,伊斯兰教原来没有这种东西.另一部分人说,早在圣人穆罕默德时代,穆斯林就开始使用念珠了. 十五世纪时曾传,念珠是从印度传来的,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裔穆斯林早在中世纪就已在欧洲存在,而今穆斯林族群已成为欧洲社会第二大族群。“9·11”事件使欧洲传统多元文化体系受到冲击,世人将目光聚焦伊斯兰和穆斯林。“3·11”、“7·7”、法国“头巾法案”、丹麦“亵渎伊斯兰教先知漫画”等一系列事件又使阿拉伯裔穆斯林移民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热点。是同化吸纳还是割裂分离是欧洲各国政府当前移民政策中的最大困惑,是封闭自我还是融入当地社会也成为阿裔欧洲穆斯林当前的艰难抉择。妥善处理阿拉伯移民和欧洲主流社会的关系,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和穆斯林移民团体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穆斯林会话》供我国自学阿拉伯语的穆斯林青年使用,也可供阿语翻译工作者参考。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人民与阿拉伯各国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从而在我国穆斯林青年中掀起一股“阿拉伯语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萨提·胡斯里的生平与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分析了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语传播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经济、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分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从弱势向强势转化的过程及其对阿拉伯语传播的作用;探索了阿拉伯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历史渊源、阿拉伯语与闪含语系及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对传播阿拉伯语的影响.同时还通过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特别是满族入主中原后被汉文化同化的比较,进一步剖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广为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92年10月31日晚,北京市王府井大街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位于街中心的北京穆斯林大厦四楼大厅里,更是一片欢声笑语,节日一般,这里正在举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部创办35周年的庆祝晚会.出席晚会的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沈遐熙、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安士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崔玉陵.应邀出席晚会的还有18位阿拉伯国家驻中国大使和使馆官员. 晚会开始后,穆斯林大厦总经理穆成志先生首先致欢迎词.他说:“欣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部对阿拉伯国家开办广播35周年之际,我代  相似文献   

15.
麦瓦里问题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麦瓦里在伊斯兰社会各个领域的贡献,构成了整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上看,麦瓦里是阿拉伯文的译音,是一个多义词。事实上,这个词在不同的范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论的“麦瓦里”,是指那些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主要是波斯籍的穆斯林。麦瓦里在伊斯兰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处境、地位不一,他们对伊斯兰社会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阿拉伯中世纪这一段时期内,波斯麦瓦里同阿拉伯人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伊斯兰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对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17.
公元八世纪,出现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把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都包括在内.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广泛吸收融合当时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由此诞生了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阿拉伯新文化.阿拉伯新文化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阿拉伯文学艺术的兴盛,《一千零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凯拉姆学的产生是阿拉伯-伊斯兰思想发展的端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外征战结束后,在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阿拉伯穆斯林的心智得到了首次开发,并开始注重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深度思考,从而促成了凯拉姆学的问世及各教义学派的形成.随着凯拉姆学的命题讨论、问题争辩的日渐深入,倡导"理性"成为席卷全社会的一种思潮,并给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同时加速了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学者对穆斯林世界的研究,重点放在阿拉伯地区.后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土耳其、伊朗等国.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国仍然有许多人从事阿拉伯史的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过去,西方学者研究的阿拉伯中世纪史主要是阿拉伯人扩张阶段的政治史.美国学者从新的角度探讨这个时期,开辟了社会史的新领域. 1975年,社会史学家理查德·布利特出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义乌,绝大多数的外商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该群体除从商外,其实还面临着文化上的调适问题。而在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压力和难度。本文认为,汲取中国古代王朝曾经实行过的"蕃坊制"中的历史经验,以及吸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管理外籍穆斯林方面的做法,提供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和配套措施,将有助于来华居住的阿拉伯穆斯林较快地完成文化上的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