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摘要]遗产旅游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实现遗产资源向公众展出功能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的遗产旅游业过多追求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遗产的本真性价值以及如何极大地展现遗产背后的内在价值,却始终被遗产旅游业界和学界所忽视。因此,探讨旅游视角下世界遗产的本真性及其价值,展现世界遗产本真性价值和一系列派生价值,如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旅游语境下,应该强调的是通过遗产本真性价值展现给旅游者提供真实性体验。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的基础作用是经济功能,它能带动、拓宽、深化当地农村市场,从本质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旅游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促进当地农村向全面发展迈进。文中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业态是企业形态的简称,它是以其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旅游业态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是包含了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的一个多维复合性概念.旅游房地产是指与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旅游功能.将以丽江房地产为例,对旅游房地产业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忽视文化、忽视文化意境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本文通过对乡村文化意境的内涵、元素及其对乡村旅游重要性的阐述,结合乡村文化意境的影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进行分析,指出造就富有美感的乡村文化意境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尽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旅游人类学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旅游人类学不仅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功能,而且注重研究旅游业对旅游者和当地文化的参与、互动和多元相关性,是一种综合的、新鲜的理论视角。以旅游人类学来审视宁夏的旅游业及其发展,是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对全面发展和提升宁夏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深度开发,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旅游研究者将旅游者和促游者捆绑在一起去追寻"旅游的本质"的做法注定劳而无功,因为促游者和旅游者的"旅游",看似同一个词,实则是两个内涵和旨趣迥异的概念。促游者"搞旅游",目标是赚钱,本质是经济;旅游者"旅游",目标是求新、求异、求知、求美,或消遣、游玩和身心健康,其本质是审美,其功能是美育。追寻旅游和促游各自的本质,必须首先将二者剥离,更要注意到旅游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成果颇丰.旅游经济联系是一种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旅游地之间通过旅游流来交换各种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和技术流等,达到相互联系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旅游经济联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流经济联系的认识,扩宽旅游经济联系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业的“脱贫功能”的重合性,使得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意义重大。目前,人们一般强调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因素,夸大了旅游扶贫的正效应;忽视或缩小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和旅游扶贫的负效应。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乃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必须对旅游发展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现象的两个方面:旅游文化经济和旅游经济文化的特征、内涵及外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在此方面作了一定的归纳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领域的建设项目都具备成为旅游项目的潜力;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可以融入观光、休闲与旅游功能,成为旅游项目。旅游项目无限化是事物可拓性、旅游功能粘着、大旅游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价值工程、价值转化、价值创新理论在项目管理和旅游经济领域的重要应用。旅游项目无限化主要表现为设施工程景观化、城乡改造休闲化、产业项目旅游化,需要理念创新、规划先导、制度保障、部门协调、贯彻执行等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旅游业的功能转换经历了以下过程: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功能转换既伴随着国家旅游管理体制的变迁,同时也和国际旅游研究思潮对“人”的重视有关。旅游可以帮助人类社会克服异化劳动,实现自身价值,达到“自然王国”。其功能转换的意义在于:为旅游学的学科定位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旅游法》的立法宗旨;指明了旅游学人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科尔沁地区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它正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它对科尔沁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其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尚有待挖掘.只有依托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增强科尔沁旅游的吸引力,才能增强科尔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支持科尔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旅游是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为引人关注且争议性最大的开发方式,因为它一方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和抬升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商品化而破坏其真实性。文章通过反思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的现象,阐述了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间规则的记录性、可操作性和其文化属性以应对民族文化同化的现象,再通过介绍民间规则特殊的内心确信以表明前后台理论的成立。并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民族文化,但前提条件是各类参与开发中的主体能够尊重并善于运用民间规则,赋予当地族群依照其民间规则决定可以搬上旅游舞台的民间文化元素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的恶意破坏。  相似文献   

14.
旅游意象是区域旅游发展为旅游者形成的综合心理感知,旅游意象的完善和突出对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宝鸡旅游意象主要包括悠久历史、名人文化、炎帝与周秦文化、青铜器之乡、青山绿水等内容,宝鸡旅游深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对以上旅游意象的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5.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是旅游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命线之一 ,它和其他一些资源一样属难以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对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 ,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我们在对此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 ,不得以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在我们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 ,如何保护该资源已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和使命。同时 ,对我国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应制定相关的法律 ,而我国目前关于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甚不完善。只有通过法律规定各职能部门、团体和个人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权利、义务 ,充分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方面的关系 ,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无论是对旅游业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分析了我国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点。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使得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 ,它又是“无烟产业” ,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有着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经济大省的转变 ,是云南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看农牧民的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农牧民的增收。旅游业是一个体现先进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福祉的产业,其发展将对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生产结构的调整及以农牧民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等方面,就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光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 ,属于现代文明旅游的一种 ,体现出知识经济的成份。它的出现 ,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 ,旅游业的开发模式有 :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等三种。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良好的配套服务、强有力的经济后盾、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以及明确的产品市场。因此 ,在发展观光农业时 ,要科学规划 ,统一布局 ;发挥优势 ,把生态与文化结合起来 ;运用高科技 ,展示农业新成果 ;开发精品 ,融入乡土文化 ;多方融资 ,拓宽资金来源 ;广泛宣传 ,促进产品推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