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夏实施退耕还株(草)已有8年,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到了巩固成果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的退耕还林工作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试点。5年来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6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1%,给四川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初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2003年以后,退耕还林面临粮食安全的挑战,退耕还林的规模、速度及对粮食供求的影响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政策已全面启动六年,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持续性受全社会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投入与产出,选择相关指标,以4省19村退耕还林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DEA评价模型,以此对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表明:DEA评价有效的有9个村,说明这些村在退耕还林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投入规模上较为科学,退耕还林政策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在5个DEA评价弱有效村域中,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不足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可持续性.在5个DEA无效村域中,存在退耕规模过大、财政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需要进行投入调整.基于分析,我们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宁夏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实施退耕还林(草)8年,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到了巩固成果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2007年,宁夏调查总队在全区涉及退耕的5个市、22个县(市、区)、149个乡(镇、场)、33.5万农户中抽取了彭阳、原州、西吉、海原、盐池、同心、泾源、隆德、中宁9个县(区)的50个村、500户退耕农户进行了统计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5.
《青海统计》2009,(11):47-47
海南州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以来,坚持“生态立州”的战略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的实施,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退耕还林放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点治理“一河”、“一库”、“一湖”、“三滩”、“十条沟”等区域生态,突出塔拉滩、木格滩地区的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农地征收补偿争议源于关联主体对征收补偿是否公平的不同判断,化解征收补偿主体行为冲突的策略调整有赖于公平信念判断的一致性转变.文章在传统农地征收物质收益补偿的基础上,引入关联主体的互动公平信念,探讨农地征收补偿的组合性均衡定价,并进行博弈均衡分析.得出在互动公平视角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被征地农民恶意抵抗成本、减少被征地农民在农地征收中恶意抵抗的收益回报、加强第三方监督均有助于推动农地征收的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中的监督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强 《统计与决策》2007,(15):57-58
退耕还林工程是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工程造林质量问题一直引起关注,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89.23万公顷,生态林比例仅占63.37%。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监督机制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从工程任务的设计、执行、苗木采购、组织安排、检察验收、粮款兑现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否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值得关注的城市化浪潮与失地农民现象(摘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启良 《统计研究》2005,22(1):79-2
一、失地农民的困境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 3年平均产值的 6~ 10倍 ,安置费为4~ 6倍。但是 ,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按法定标准算出来的补偿标准偏低 ,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另外由于各地补偿标准由于征地用途、耕地年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一样而相差悬殊 ,多数农民不满意。以沿海某发达省为例 :由于该省经济相对发达 ,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有提高。 1998年以来 ,这个省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每亩 12 16 4元 ,安置补助费每人 2 377元 ,但经过村集体留存 …  相似文献   

9.
科左后旗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投入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群众参与度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1999年至2008年,我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0.
宁夏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在全区19个县市(区)实施,涉及33.5万农户和160万农民。截至2006年底,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60万亩,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2.82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5.69亿元、粮食补助折款23.74亿元、现金补助3.39亿元。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区农民直接受益(含生活补助、粮食折合现金)27.13亿元,人均增收1696元。  相似文献   

11.
从2010年到2015年,陕西省将对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劳动力675604人进行培训,涉及97个县(市、区),占到需要培训的退耕还林劳动力的21%。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66.9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250.33万亩,荒山植树种草316.66万亩。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我们对15个调查县的专项调查,工程实施四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植树种草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而且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在  相似文献   

13.
静乐县作为全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 ,今年一入春便积极抽身于准备工作中。全县上下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实行“谁退耕 ,谁造林 ,谁管理 ,谁受益”的政策 ,科学规划 ,细化任务 ,量化指标 ,实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 ,力争唱响退耕还林“主题曲” ,让全县山川绿起来 ,农民富起来。静乐县现有耕地 49万亩 ,荒山荒地达 50万亩。今年静乐县退耕还林的任务是 8万亩 ,其中退耕 3 .4万亩 ,还林 4 .6万亩 ,总投资 944万元。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 ,还得上 ,能致富 ,不反弹 ,静乐…  相似文献   

14.
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内容的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切人点和根本点。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发源地和重点地区,仅退耕还林一项到2004年国家共投人102.8亿元资金。全省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3.29万公顷,其中退耕造林80.56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72.73万公顷。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户、2100万农民受益。  相似文献   

15.
二00三年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今年全省退耕还林(草)任务为22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草)110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110万亩。截止目前,全省退耕还林还草实际完成218.26万亩,为年计划的99.21%。其中,退耕地还林草完成了109.66万亩,为年计划的99.69%,周边荒山造林种草实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999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标志着四川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正式启动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7年和2008年先后启动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如今,绿色铺展巴蜀大地,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物种保护明显加强.四川林业在维护三峡工程库区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包括天然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内容的生态建设是西部开发的切入点和根本点。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仅退耕还林一项到2004年国家共投入102.8亿元资金。全省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3.29公顷,其中退耕造林80.56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72.73万公顷。全省1/3的农户、2100万农民受益。迄今为止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全省的森林覆盖率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3.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有效治理,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63亿吨,水土流失量减少1/4,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已经达到1700多亿人民币,为四川省建设生态四…  相似文献   

18.
一、各阶段湖北省城镇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及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中国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及评价>,城镇居民生活小康标准共计五个方面12项指标(见表1).以这些指标进行监测,2000年湖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5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省粮油统计数字重复和遗漏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重复统计1.平价和议价之间的重复统计(1)退耕还林用粮.为了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自1985年起,中央批准将部分不宜种粮的荒山坡地改种树木以发展林业生产,并专门下拨了平价退耕还林用粮.因农民手中并不缺粮,故大多数农民将这些粮食转手卖了  相似文献   

20.
劳动能挣钱、智慧能换钱、信用更值钱。这是经过对两年来呼市政府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呼市政府从2000年开始,在呼市所辖的武川县和清水河县进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要求每年两县各退耕5万亩.两年共20万亩.还林任务2000年为1:3.5(即退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