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一文,对孔子自称“三十而立”,作了新的解释。文章中写道:“所谓‘三十而立’,实际上也就是立于办教育,经过几年的摸索,大概到了三十岁左右,才终于拓通了私人讲学的道路。”(着重点是引者加的)。将“三十而立”之“立”,解作“立于办教育”,虽乃创新,但实颇有违于孔子本意。因为孔子曾以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2期发表了笔者拙文《起辇谷纵横探》之后,喀喇沁夫同志写了《释“斡脱克”》一文(见《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文中就“大鄂托克”一地提出异议,并表示愿意和笔者讨论。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有几点看法,提出来,与喀喇沁夫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3.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中庸”的变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为儒门称道的至德,《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后儒就此多所发挥;近现代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有“中心”、“圆心”之意,做为动词有“命中”之意(见《金文诂林》卷一328页引)。这是很对的。按《说文》及王筠、唐兰、王国维等诸说(见胡念耕文所引)皆有合于郭说处,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亦然。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称对、称好、表赞同,亦说“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说文》云:“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庚为更事,即改事;更者,改也。庚又有续义,赓从庚,赓续即继续(胡念耕文亦有详论)。墉字从庸,墉即古代城市四门外之延伸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一点异议     
邓星雨同志的《“咬”辨——读杨朔《雪浪花》札记》(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说: 一个“咬”字,高度形象地概括了浪花的性格、脾气、力量、气质。自古有“水滴石穿”之说,至于说浪花有“咬”劲,那是杨朔同志的新发现。对达段话的后一句,本人稍有异议。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提灯会》(《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有几处错误: ①272页第5行“愦”应作“愤”;②272页第7行  相似文献   

7.
顷读《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发表的乐祥让同志的《郭沫若的一首佚诗》,疑窦顿生。这首“七绝”并非郭沫若的佚诗,亦非“郭老书赠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恰恰相反,它是柳亚子写的一  相似文献   

8.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辛耘同志谈清人“吸烟有害论”的短文,由此想到清代西北诗人吴镇(1721—1797年)在其《菸草》诗中也对吸烟提出过非议:  相似文献   

9.
彭泽农、林圃同志在《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和《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3期)发表文章,对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区别,作了具体的说明。应该承认,这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是一个新的探索。彭、林俩同志提出,唯物辩证法规律是一“根本”三“基本”,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一的根本规律,它具体表现为平衡不平衡的波浪式发展规律,量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形成于何时?这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有不同的,其中主张“原始民族”说的就有数家。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不少,如:牙含章同志认为“最晚也在蒙味时期的高级阶段,已由部落发展成最初的民族一蒙味民族”(《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3期)。杜玉亭同志认为“民族形成于氏族部落时代”(《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他提出:“为什么不可以以氏族部落的出现作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呢?”邬剑同志认为,民族最初形态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民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迟到它的‘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陈国强等同志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最早只能追溯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本文拟就上述几家的观点谈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1.
“捣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刊登陈绍仁同志《“捣衣”不是洗衣》一文,指出《李白诗意图》把“捣衣”画成洗衣是理解上的错误。文章说捣衣是“缝制衣服的一种劳动”,认为应“把诗意改画为一古代妇女在长安的一个普通房舍里正在为远征的丈夫缝制寒衣”。这种把“捣衣”理解为“缝衣”的看  相似文献   

12.
读吴悦同志《“茹毛饮血”辨》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觉得有两点须与之商榷。第一,仅仅将“茹毛”解释为草木之“毛”是不够全面的。首先,在吴文中引用的《礼记·礼运》的句子里,有“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的记载,这说明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都是远古时人们的主要食物,而人类的祖先在未发明火之前,有生食鸟兽  相似文献   

13.
顷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一文,其中有“一九三四年十月廿五日,红二军团和任弼时同志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松桃县木黄会师”一句。这里的“木  相似文献   

14.
熊映梧同志的《再谈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发表后,唐昌黎、詹彪两同志发表了不同意见(见《社会科学》1985年第七期、第十期),展开了争鸣。这里涉及到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楼培敏同志: 看了你和魏敦庸同志写的《西方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研究》(载1980年第6期《社会科学》)一文,使我开阔眼界,得到启发。“人把自已的灵魂寄托于产品,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灵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寓言》“观雀蚊虻”之“观”,萧兵同志释为猫头鹰(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谢祥皓同志释作水鸭(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四期)。释猫头鹰固然欠妥,释水鸭也未必正确。《庄子·寓言》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不一。谢文中已作介绍,不重复。“观雀蚊虻”之“观”字应是“(雚风)”的讹写。(雚风),风也,《周礼·大宗伯》风师作“(雚风)师”。风者,凤也,燕子也,也就是殷商作为图腾的玄鸟。闻一多的《离骚解诂》、郭沫若的《离骚今译》附注、姜亮夫的《离骚笺正》,都认为玄鸟即凤皇即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卢冀宁同志的《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一文断言:“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并以此来证明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们认为这种断言似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邓伟志同志在《社会科学》1985年第六期上撰文《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问题》,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大胆的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化”是一个不尽妥当的命题,在此谈几点不同的认识,与邓伟志同志共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辽东第一古碑”和“石文中第一篇大文字”的好太王碑,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引起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于它的发现时间、捶拓经过及流传始末更颇滋聚讼,莫衷一是。《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发表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对该碑的发现历史提出完整的看法,该刊1985年第1期又发表刘永智同志的《好太王碑的发现及其  相似文献   

20.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