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大形象印在脑际里,特别是他们之间的深厚的友谊更是令人难忘。他们撰写的著作,他们之间的往来书信,是友谊的最好见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十九世纪觉醒工人阶级的兄弟情谊的集中体现。他们的友谊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必要条件。这种度谊是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照耀下最动人最纯洁的友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提倡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志式的友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永祥 《学术研究》2023,(6):130-134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们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形成相近的理念和风格,共同为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诗歌创作方面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并不妨碍整体思想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陈毅得到了当地著名士绅韩国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0年夏秋之交,新四军进入江北后,所面临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一方面是日伪军的不断挑衅进攻;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省长韩德勤拥兵自重,奉行……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关于友谊的动人故事。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终身友谊,则足以使这一切故事都黯然失色。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光辉典范。这一友谊的最宝贵的结晶,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锋利无比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人们说起马克思,则必然提到恩格斯,同样,说起恩格斯,也必然提到马克思。这两个光辉的名字,已经历史地联结在一起,并将千秋万代永远是这样。他们两人并肩战斗四十年,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共同领导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他们无论在思想上、学问上,还是在金钱上,感情上都是不分彼此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确地指出的那样:“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整理<戴表元集>的过程中,发现戴表元与赵孟頫的交往是元代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他们两人社会地位悬殊,成就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自从初次交往起,其友谊却持续终生.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本文认为他们一生中见面次数不是通常所说的五次,而是至少在八次以上;他们的交往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而是完全平等的情感交流;相互钦慕是他们交往的逻辑起点,而相同的生活态度、艺术见解以及多才多艺则是维系他们友谊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四十年的友谊与合作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动人友谊佳话,为世界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伟大的人格。他们的自我牺牲与合作,谦虚谨慎、胸怀博大,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讨厌名利、反对个人崇拜等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八四○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与蒙族爱国将领裕谦从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中挺身而出,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在反侵略反投降的悲壮斗争中,他们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结下心心相印、肝胆照人的深厚友谊。认识这一友谊的思想基础,及其所反映的进步的历史趋势,对于增进今天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共同奋斗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也是不无裨益的。(一) 林则徐、裕谦,作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人物,他们爱国御侮的思想,是在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8.
贾熟村 《学术研究》2003,(11):94-98
丁日昌,广东丰顺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他们与李鸿章均为洋务派的佼佼者。他们的政治主张相同,又一同受到顽固派的排挤、攻击;他们同病相怜、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贯彻始终。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9.
王振宁 《理论界》2011,(12):81-82
李如松是明代名将,徐渭是江南文人,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无论职业还是年龄,他们相差甚大,但他们真诚相交20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传为佳话,那么,他们为什么能结下这样的友谊呢?他们相互仰慕,有着共同的爱好,性格上相似,有着抗倭的情节,共同铸就武将名士的历史佳话,他们的相遇是历史的机遇酿成的,他们的相知,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近代内蒙古的犹太人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和海拉尔,基本为俄系,他们不但为两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犹太社团和祈祷所,并创设了犹太人学校。对近代内蒙古犹太人史的研究,不仅可填补近代中国犹太人史和内蒙古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对于促进中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心比心     
最近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从朋友发展成恋人的男女,即使在性关系破裂后也是可以继续保持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朋友重逢网对2000多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3的男女之间的友谊因为从朋友发展成情人而结束。该网站约会部经理罗达·摩尔说:“如果你最好的朋友中有一个异性,而你正在寻找一个伴侣, 那显然可以考虑这个异性朋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明清时代,即从1572年至1815年这两个半世纪中,曾经通过菲律宾和拉丁美洲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并有相当一部分华人踏上拉美的土地。他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加强于同拉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在拉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文明在拉美传播和华人参与开发拉美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苹  张磊 《广东社会科学》2003,1(3):105-109
19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郑观应同孙中山有过颇为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无论在家庭、教育、经历乃至年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诞生于商品经济发达与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较早地从故乡走向中国和世界。他们都满怀爱国救亡的热忱,中法战争及其失败给予两人以极大的刺激和策励。这种差别和相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只能是短暂的友谊。郑观应称赞孙中山“少年英俊”,积极支持他北上投书李鸿章以实现改革救国的抱负。孙中山与时俱进,使他与未能同现存政权决裂的郑观应分道扬镳。他们后来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只是郑观应晚年曾经斥责袁世凯以御用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算是其友谊在20年后的唯一回声。  相似文献   

14.
考察龚自珍、魏源的友谊,其相识以刘逢禄和今文经学为媒介,其相知则不仅建立在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共同的经世志向之上,而且在共同应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曲解和迫害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他们的叛逆风骨和坎坷人生,是腐朽的社会造成的,反过来又化成批判黑暗现实、倡导社会改革的人格力量和时代精神.被人们指摘的所谓"狂""傲",恰恰是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思想家卓而不群和勇猛坚强的学术品格.龚、魏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相似和相近,不仅构成了二人友谊的牢固精神纽带,而且成就了他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15.
吴玉章和杨暗公同是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组织的创建人,同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党组织的优秀领导人.吴玉章比杨暗公年长20岁,他们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并肩战斗,为革命运动在四川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之“友谊”,逐其根本是以宗法人伦之爱为核心,而俄罗斯民族之“友谊”观则奠基于西方基督教之“爱人如己”的理想,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以往俄汉民族对友谊的观念非常不同,同时.对友谊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又存在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很难得的,而真正的友谊必然是无私的,跟阳光一样。也如同一切生命不能缺乏阳光,人生也不能没有友谊——跟阳光一样无私的友谊。但,绝不是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之辈互相作揖的“友谊”,也非金盅玉盏里洋溢着彩色的“友谊”,更非商品市场“奇货可居”的“友谊”,或是江湖码头所谓“两肋插刀”的……。  相似文献   

18.
舒群与萧军     
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一些进步文学青年,如陈凝秋(塞克)、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白朗等,都和地下党员姜椿芳、罗烽、金剑啸、舒群等有密切关系。他们同给《国际协报》副刊写稿,搞进步的文艺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一九三二年秋,金剑啸组织了一个维纳斯美术展览会。地址就在现在哈市人民政府(当时是道里同发隆百货商店)后面的二楼上。展览会展出了萧红的习作:萝卜、青菜等水彩画。萧红曾当过金剑啸办的“天马广告社”的广告副手。舒群、萧军、萧红、白朗都是金剑啸创建的“星星剧团”的演员。后来,舒群还与萧红同台演出了白薇的独幕剧《娘姨》。塞克一九三一年去苏联,当时也曾与金剑啸、舒群有过密切的联系。在共同活动中,舒群把党的影响和主张,有形无形从思想和行动上渗透给他们。由此,他们彼此建立起珍贵的友谊。在星星剧团、一毛钱饭馆、牵牛房等处,舒群与金剑啸、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的接触甚密。在这当中,舒群与萧军是有特殊的友谊的。舒群对萧军的友谊,体现了党对一个作家的各方面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921年8月,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20.
韩柳交谊考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尽管政见、思想内涵、文学主张多有差异,但二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二人的友谊源自于柳镇、韩会的交谊和童年的交往,而在长安求仕、困顿科场则是二人友谊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