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化浪潮下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趋同,北京因其"京味儿"传统而易于被识别。电影作为当下最主要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记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也再现了"京味儿"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别样气质。电影通过对传统的北京民风俗韵、幽默的北京语言和独特的北京人物形象展示,不仅多面向勾绘和补充了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想象,更对未来北京城市文化建构与认同提供了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2.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在对北京话"您"的用法的描写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您"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种肯定式的批判——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194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疏离之后,重新向理性和现代性传统的回归。它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质并忠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灵感,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新特征:在元哲学基础、批判模式以及构建目标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充满了反思和审视;对交往、交往理性、反思以及激进民主制理想的重视又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的原京派作家或近京派作家在1940年代后期得以活跃在平津文坛,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既有其必然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平津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治文化格局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活动空间;平津文坛在战后的复兴则为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这一切与这些自由主义作家自身的文学创新要求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文坛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对广场文化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嘉纯 《学术交流》2004,(8):126-130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并与人们的理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个体素质相联系,因此,广场文化的本质是美。广场文化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风格的多样性;广场文化的美育特征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审美客体内容的通俗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性的相容性。把握这些特征,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7.
正濒海临河的荣兴,荣誉尽在当年:20世纪20年代即成为"营田公司"所属地,首开盘锦大面积水稻种植之历史先河;50年代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营谷物农场之一,为盘锦成为"稻米基地"贡献了一己之力。不过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僻居于城市最南端的荣兴被渐渐边缘化,直到2016年"稻作人家"悄然问世,才再度受到了人们瞩目。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形形色色的、一浪叠一浪的大规模社会抗议浪潮,震撼了西方所有国家的政治生活.自美国黑人人权运动开始的抗议运动,在60年代后期的反文化抗议运动、反越战和学生运动中形成第一次国际高潮;继而,这股浪潮在70年代各式各样的女权主义、环境主义、反核运动中继续发展;80年代初,它又在尝试动员广泛的新和平运动.所有这些,不仅对政治问题、政治决策、新的法律和制度产生影响,也对新社会运动在社会与文化领域中实现的颇有决定意义的持久变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程婷婷 《创新》2011,5(5):110-113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新特征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论坛的特征出发分析了网络论坛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并对网络论坛初现“公共领域”雏形做了分析,进一步指出由于经济、知识等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共识与民意方面的偏差、批判精神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网络论坛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决定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决定艺术家的问题一直困扰文艺学界。康德成功地解构了这一问题 :艺术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 ,就像艺术作品不能决定艺术家一样。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是艺术。艺术既不是单纯的认识 ,也不是纯粹的实践 ,艺术归属审美存在。作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审美地存在着 ,满足着审美的本质规定并以此另类于人类其他生存活动。作品意味着审美的艺术实现 ,作品的真理在于传达美的理想、传达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2.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install West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s. Due to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 was never possible for the New Literature to become totally “Westernized” and turn its back on the mother culture.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s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o its operating strategy of attac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it, instead of insisting on its inevitable ties with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The New Literature is after all “Chinese” new literature; no matter how many external factors intervene or are involved, they cannot change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or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premier precondi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New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4.
意境与中国影视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菊  丁卉 《唐都学刊》2005,21(5):119-121
作为凝聚着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中心范畴的意境,在现代中国的各门艺术中依然有所传承。在电影艺术领域,营造意境同样是提升其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小城之春》、《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都是化用中国古典意境的佳作,而各自的风格又全然不同,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电影创作在吸收本民族的古典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融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utonomous art and complexity has been extensively and deeply studied in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ise of aesthetic autonomy implies the complexity of literary work as the concept of a sealed container aris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s that make it up. In this model, the interpretation subject works to directly face literary texts. Instead of pursu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 it aims to reproduce the richness and subtlety of the aesthetic state, and consider the richness and subtlety revealed in the maximum amount of text details in literary works, even if procedurally deviating from the way of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There is increasing skepticism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utonomous aesthetics, which has been coer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forms of aesthetics to reflect the changing soci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6.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美学热的双热巅峰,这时的京味文学无可挽回地以天鹅绝唱般辉煌方式走向终结。作为一种以品味故都流兴为集中标志的现代地域文学现象的京味文学终结了,但京味文学正以其第三代为界碑,在绝响中换味。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唐都学刊》2012,28(4):66-70
文化与文学中的雅俗概念,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这是一对在人的主体性和类特性的"常""变"结合中完成的相对概念。而雅俗概念的流变则在于人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穆时英小说中的混乱和歧义的分析,揭示其创作中出现的反抗与颓废、绚丽与庸俗的矛盾,这正是雅俗概念在现代文学语境中进行转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衍柱 《阅江学刊》2010,(4):135-142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20.
徐龙年 《学术交流》2003,4(8):166-169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述,处处渗透着美学思想.他主张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认真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对作品中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句、段不能轻易滑过;阅读欣赏时要驱遣自己的想像,培养丰富的语感,从优秀的作品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为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写作,应该写出自己诚实的话,要把生活当做写作的源头,要把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多写,多练,多比较,多修改,久而久之,必能写出好的文章和美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