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空”义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在佛教"空"义演变的历史中,一些佛教学者对空的义理进行了不同的区分,其中以十八空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十八空说是对空的义理的系统分类和全面总结。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义具有多重内涵,具体可以从空性、空理、空境和空观四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佛教的"空"论体系中,交织着诡辩与真理、糟粕与精华、偏见与智慧,"空"论在人类思辨认识史上实是独具华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姚卫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0-15
:阿含类经典中保存了许多佛教的早期思想。其中 “ 空”的观念是这些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空”观念在阿含类经中有不少直接表述,也有些则包含在这类经中论述的其他一些思想中。梳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佛教的产生过程,认识其社会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东晋玄学家张湛注《列子》以明己意,而《列子》真伪尚存争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列子》真伪争论颇多;至三四十年代以后学者始对《列子》及张湛注进行学理分析。随着魏晋玄学研究的深入,近20年学界对《列子》真伪的探讨涉及方方面面,张湛融通前代玄学及佛教思想的理论亦得到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5.
徐亚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50-252
本文根据讨论了空主语和虚主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非对称分布,发现在汉语中能够占据主语位置的成分更为丰富,而英语则相对较为贫乏;汉语中主语位置上的句法成分更容易受到非句法因素促使的语用操作;汉语中存在双主语现象,而英语没有;英语中的句子的封闭性要比汉语好;虚主语的存在使得英语可以避免"头重脚轻",而汉语则是因为没有虚主语而没有类似的把原来占据主语位置的重成分搬移到句末位置的句法操作。 相似文献
6.
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春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52-57
佛教所说的“我”有“人我”、“法我”两个含义.这与现代人通常所讲的“我”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我”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拟从本体论、论识论、价值观、实践观的角度对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宇恒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99-102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东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加深了人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张湛注《列子》以回应"生死解脱"这一时代课题,自觉地吸取佛教的抽象思辨方法和深邃哲理,提出了"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基本命题,以本体界的永恒来消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士族营造了一个超脱生死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侯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91-194
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佛教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特质,就显教而言,佛像应具备庄严之美,庄严指对内心的修饰与净化。对佛像庄严之美的观想是佛教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金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5):46-52
瑜伽行派的空性思想与小乘佛学的空性思想具有某些相似性,对此学界虽有公认,但还缺乏深入研究。为全面比较二者的空性思想,本文把缘起和空性的思想分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并把二者与修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考虑,发现这种相似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一致与质料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18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翔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35-39
南宋初期的士大夫张九成是著名禅师大慧宗杲的居士弟子,他本人的佛禅知见,契合于大乘经论与诸禅师的论道,卓然深刻,受到宗果的称赞和肯定.可见张九成在佛法修证上下了一番工夫,佛法在他心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馥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1):1-9
被张载作为宇宙本体的"太虚",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品性."太虚"主要的价值品性是:"至诚"、"至善"、"太和"与"神化"."至诚"可谓是"太虚"之"真","至善"可谓是"太虚"之"善","太和"可谓是"太虚"之"美",而"神化"则可谓是对真、善、美的综合.张载之所以赋予"太虚"以价值意蕴,是为了确立人的价值理念,建构人的价值理想."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有四:"太虚"是人性价值的渊源,是道德价值的根据,是人格价值的标准,也是人世间理想的价值世界的蓝本.在张载看来,若要实现"太虚"体现的价值理想,关键是通过寡欲、为学、大心、守礼和行实等环节,改变人的气质之性,使其向天地之性复归. 相似文献
15.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承贵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3-69
从对佛教的认知层面考察张载的佛教观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排斥的。其批判、排斥涉及本体论、心性论、因果论及讲道方式等。在本体论层面 ,张载由“气”的运行状态、“空”的存在形式多样性、“空”的有用性和人生实在性等方面证明“空”的“实有性” ,以否定佛教“万物为幻”之说 ,并由“气化论”批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心性论层面 ,张载批判佛教心性论为“知觉为性”、“灭人本性”、“去人伦之性”、“妄言天性”。这种批判显示出张载复兴儒家实学的宏伟志愿和坚定的道统意识 ,但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的偏执态度及由此形成的对佛教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出版家张元济不信教,却留下了不少关涉各种宗教的言论与著述。他一生主持编译的第一部书稿,是严复翻译的《支那教案论》;他与马相伯的交往,在纽约中国留学生集会上有关宗教问题的演说中热情呼吁培养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等等,构成张元济宗教观的方方面面,成为研究他的文化观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出版家,他更以自己的出版实践,成功履行了为佛教、道教典籍续命的使命,一批序跋文字对佛道源流的精辟论述,大大丰富了他的宗教观。整理出版宗教典籍是为了存古,而不在于布教。所谓存古,即为古书续命,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部分,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所利用。外来的佛教与本土形成的道教,千百年来留下的丰富典籍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后人没有理由拒绝。从《续藏经》《道藏》《碛砂藏》等等的出版传世即是证明。 相似文献
17.
空虚与荒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赞聪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艾略特 (T .S .Eliot,1888- 196 5 )是 2 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于 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长期研究哲学 ,对人类自身 ,特别是人的本质、命运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他的诗主题比较集中 ,主要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人的精神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分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空虚与荒原这一主题。《荒原》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著作 ,有的诗行用原文写成 ,意象看起来没有联系甚至是支离破碎的 ,内容上也有较大的跳跃。但是诗人的寓意正在于此 ,读者一旦读懂了它们 ,便会对西方社会枯燥和无力的现代文明感到担心和震惊 相似文献
18.
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承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27-32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九成的思想特色是“身佛心儒”而非“阳儒阴释”,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特质两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20.
张立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4):12-19
张璁继承永嘉功利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弊端,进行了改革,并在清理勋戚庄田、撤除镇守太监、清理吏治、倡廉反腐及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而不称王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后人认为他事功似胜张居正一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