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志刚 《北京纪事》2010,(11):24-27
自从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世界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北京也决心在未来的岁月有更高的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旧城有着古代东方城市独特的建筑风貌.这种建筑风貌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这种罕见就在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和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种完整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集中体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统领着整个城市的布局,支撑着城市的街巷肌理,还是一条人文线,展示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一座北京城,半部中华史,北京旧城中轴线积淀了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丰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北京、上海、美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与国家.他在北京浮躁凌厉,在上海提倡幽默闲适,在美国"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钟情于北京及其文化,这与这座老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息息相关.上海与美国以其发达的工商业文明给林语堂以强烈冲击,但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背后,林语堂感受到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于是他质疑并自觉疏离历史现代性,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趋同,由此使他偏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文化.他通过中庸理想、闲适格调、原始生命强力崇拜等方面肯定北京文化的优秀部分,赞美并张扬北京文化的生命力,以此表达他对中西方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弊病的忧虑.  相似文献   

6.
陈凯文说,以前,还真没觉得自己就是别人口中的文艺青年。直到5年前,从北京一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的他,回到家乡——南方的一座三线城市,虽谋得一份安稳职业,却整日郁郁寡欢,为这座小城市没有地方看话剧,没有像样的艺术酒吧,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谈文学、聊电影而纠结,继而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重新回到北京的时候,他才确定,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已被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  相似文献   

7.
加藤鎌三郎的《北京风俗问答》(1924年),从当下的具体事件出发,用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人口、城市结构、居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状态和种种变化,是北京历史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理解20世纪初年的北京现代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北京风俗问答》显示求新向善是当时的主旋律。20世纪的前20余年,是北京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在这一主旋律下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是华夏子孙50米等高线生存智慧的卓越选择和集中体现,随着从猿向人进化的逐渐完成,原始人类也逐渐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往北京小平原汇聚。北京小平原开始出现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原始部落定居点。由于地势和水源优越,现在的西城广安门一带和房山董家林一带逐渐汇聚起两个较有规模的部落定居点。北京城就是从这两个部落定居点开始发展的。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呈现非常清晰的足迹。在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四次大的地位和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从部落定居点一变而为封国方城,再变而为大国边城,三变而为国家都城,四变而为世界城市。北京城每一次的变化和跃升,都是这座城市的一次凤凰涅槃式的生命更新。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7,(3):50-54
汪曾祺先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过,也曾任北京市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编辑,写下大量的散文小品、短篇小说,涉及人物、吃食、建筑、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来讴歌老北京的人情风物,在萧散而自然的笔调当中,饱含着对北京城的深深热爱,老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小市民的衣食住行、音容笑貌无一不囊括其中,浓浓的京味儿格调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让读者为之心驰神往。然而,这喜爱与神往之情的背后,却潜隐汪老内心的眷恋、感喟与哀伤,眷恋旧时街头巷尾如今却无从寻觅的京城味道,感喟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城在现代文明的冲撞下一点点坍圮,哀伤这座古老城池的古老文明日渐消逝却再无恢复之日。  相似文献   

10.
向阳 《北京纪事》2009,(1):56-58
2008年奥运会辉煌的巨大车轮轰轰烈烈地驶过北京,它带来的震撼和光芒意味深远。它的离去才刚刚让我们咀嚼出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风     
洪烛 《北京纪事》2010,(2):88-89
北京的风仿佛也具备某种神性,这是我来到北京最大的体会,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本是大自然的特征,坦在北京可不一样,北京毕竟是一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吉都,又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城市交易功能广域化、国际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密不可分。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与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具备了发展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通过对北京经济与商贸发展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可知,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北京的经济总量、商业资源供给、地区影响力方面在国内具有优势;在国际城市比较中,北京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经济总量与人均量、商业特色、服务业水平等方面。基于比较分析,北京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迈进过程中,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结构,提升档次,强化特色,优化政策,从而实现同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每到夏天的雨季,这句话都会被不断提及,这位言语辛辣犀利的作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也一直深受城市型水灾诟病。近日来,几场瓢泼大雨让北京成了水上威尼斯,被网友高度围观。北京这座历史古都,也终于在经历了建国60多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数十年城市内涝之后,开始正式研讨并实施收集利用雨水的方案。从忌讳下雨到合理利用雨水,反映的是城市的进步,也是城市管理者的进步。只是,这一步,来得有些迟。  相似文献   

14.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北京这座文化古都轶闻趣事实在太多了,每天在报纸、杂志、网络上都能看到许许多多这类文章。当然文章一多就难免出现一些错误,错误一经出现就必然会误导一些人。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历史文化的长卷中,佛教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北京城市文明的标志,不仅体现在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京城民居四合院,而且也体现在宗教仪典场所——寺庙观堂.举凡佛法所到之处,僧人皆以建寺造庙为急务.北京佛教寺院是佛教现实化、物质化的载体,间接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北京佛教文化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皇宫御苑内的佛教文化和北京佛教寺院是文物珍品的宝库,北京佛教文化是千年古都北京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正在向"世界城市"目标迈进的北京,提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本文在比较研究基础上,论证了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典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为标杆与参照系,从十个方面阐明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典型特征;明确指出,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北京应充分借鉴世界城市商旅结合、商展结合、商文结合、商娱结合等重要经验,做好规划,完善体制与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优化,打造具有京商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篇章语言学家德.博格兰德和德莱斯勒于1981年提出了语篇的7个组篇标准,即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这一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曲《北京欢迎你》。歌曲内部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语音衔接中的押韵;礼是整个歌曲语篇的基调,使其具有很高的连贯性;歌曲的创作意图是表达在奥运将至时北京胸有成竹的气魄和喜悦平和的心境,彰显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亲切;人们通过歌曲的音乐电视能够了解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首歌是由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和中国移动共同策划,北京音乐人小柯作曲,香港著名词人林夕作词。《北京欢迎你》是全体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热情而真诚的邀请。  相似文献   

19.
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力楔入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差异决定了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的分异.从城乡人口流动的角度看,上海以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较北京具备了更强的农村人口吸纳能力,但全国农村的普遍衰败却又使两城市的人口膨胀远远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从城乡经济的角度看,在上海与农村通过功能分工而实现经济良性互动并建立较为紧密联系之时,北京与周围农村之间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经济关联而处于松散的联系状态.但是,在同属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近代上海依靠内地广大农村的衰败促进了城市的畸形繁荣,而北京却陷入城市与农村双重停滞、衰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这个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现实环境、特殊的城市定位的城市中进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固然需要体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出北京的特色。由于特有的地位和条件,北京应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三者并举的前提下,把力量部署在优先发展原始创新和重点发展集成创新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宜居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突破实现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和难点;培育和弘扬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精神”,建设和发展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和确立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围绕“北京人文”实现和体现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