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学的名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云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129-134
"翻译学"经过多年沉浮终于成为公认的学科名称。中外学者关于翻译学体系构建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为本学科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声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翻译学名实难符的境况。从逻辑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学界在"翻译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本文从厘清概念入手,运用形式逻辑基本原理,在广泛借鉴中外众家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主体客体二分法的研究方式,提出了一个以翻译现象中的人、事、物为具体研究对象,层次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翻译学架构新设想。 相似文献
2.
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萌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71-73,95
简述斯坦纳论翻译的阐释学的四大主体内容: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即斯坦纳的译者主体观. 相似文献
3.
刘君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44-45
伽达默尔是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这三个原则中。他的思想对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就其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将阐释学的主体和客体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以《道德经》及其四个英译本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文本和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从原有的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内涵延伸到过去和现在、文本和阐释者、作者和读者六个要素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特点及阐释的多样性和客观有效性来服务于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6.
张春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114-117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她的诗词引起了众多中外译者的关注。从现代阐释学的前理解和视野融合的角度分析李清照诗词的多个英译本,并探讨英汉句法差异对一些词汇的不同阐释以及对文本意义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程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外学者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论语》的英语译介活动关系到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因此也就显得尤为意义深远.结合现代阐释学理论,文章对多个《论语》英译本进行了平行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的一面,并针对《论语》的英译现状,对典籍翻译的规范性作出了探索性阐释. 相似文献
8.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异,体现了他们各自对原作不同的阐释。原作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译者对这些诗词的不同翻译,也反映了译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鲍晨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90-91
政治文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一个国家形势和政策主张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因此政治文本翻译日趋重要。阐释学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与表达的翻译理论。根据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时,应该先充分理解文本,同时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让译文更加准确、易懂。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的翻译既是难点也是亮点。本研究从阐释学出发,运用定性研究,分析比较《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中宗教文化的传译,由此得出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原系于译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个人偏见和自我视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6-121
从廓清"视域融合"在哲学与翻译学框架中的不同内涵入手,探讨了"视域融合"对当今翻译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传统二元对立翻译理论的突破,以及翻译过程研究新途径的开辟等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彦华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
在翻译过程中,外语知识的局限会影响翻译的质量.阐释学认为人的"前理解"是一切理解活动的前提,但由于释义者处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环境中,他的"前理解"容易造成理解的偏见.必须不断地通过释义循环,以涤除偏见.释义学派所提出的理解方式--扩大认知语境;突破历史局限,与原作者达到"视界融合":不断再认识、提升理解,可以促使译者避免误译,超越有限的视界,不断完善译文.本文结合翻译教学,论述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运用阐释学理论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森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47-50
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观点将诠释学重心从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解的哲学解释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亚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128-131
成见、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成见的限度、理解不可还原对象、理解不可穷尽对象等问题,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与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并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看文学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来,传统的翻译标准一直坚持忠实的原则,即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中通过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分析,表明作者的原意根本不存在,而且新意义也在不断地生成,从而证明忠实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文学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崔东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8-99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向了译界,对传统的“文本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冲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本文试图从伽氏的三大哲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说明其对文学翻译标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 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刚开启了冰山一角。文章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应当走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思想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李晓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6-98
翻译与解释存在渊源关系,解释学主张翻译即是解释。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翻译无法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历史性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