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8-20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应承担起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在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2.
曾珍宝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8,12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3.
李见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42-44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该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5):42-4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人的公民意识问题日益提到议程,公民意识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核心所在。一直以来,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两个维度加强培育公民意识:在个体方面,大力提高公民素质;在社会方面,需要有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合格的公民,是一个社会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必经之途,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公民意识及其内涵人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仍处于不完善状态。针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疏通政治参与渠道、塑造理性公民、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等推进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期望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4):28-33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执政党对时势、民意的顺应。在对和谐社会的众多探讨中,对其建构途径的讨论最有现实性,且在众多可能的路径中,公民社会的成长最具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应该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公民的科学意识和道德素质,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出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出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宏堂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104-107
和谐社会要积极、健康、有序地发展,公民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和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建设的各种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弘扬积极因素,克服和改造消极因素,构建良好的公民心态.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琼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36-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陈铁夫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17-20
公共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对于政府公共信息的了解权或知晓权。主权在民、纳税人与收税人的权利义务对等、政府信息透明度、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是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的依据。政府要以民为本,制定和出台公共信息公开法和听证法,建设诚信政府和现代“电子政府”,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履行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创造出最基础性的制度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王体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6-50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陈南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31-34
文章讨论了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生产力定义的缺陷;指出了和谐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和谐具有生产力功能的作用机理。文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对传统生产力观进行变革,树立和谐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中西文化中都曾有所体现的社会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和实现的可能。这种新型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等多种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章舜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95-98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枬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5):5-13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历史辩证法,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同出于人道主义传统,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等同于"人民",而是人人、所有的人,而人民是人的主体。以人为本只是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因此,以人为本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的根本原理,根本原理仍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原理。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是要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使社会关系协调起来或更加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根本利益一致,更容易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方法是求同存异,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局着眼、局部着手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331-333
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相似文献
18.
杜吉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37-4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文章从空间层面、时间层面和社会整体结构三方面对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创建这些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角下亲民政府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万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6):106-110
构建亲民政府是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必然要求。构建亲民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为民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破除"官本位"思想、"权力本位"思想和政绩工程,以务实的作风、诚信谦和的态度取信于民。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科学、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工作更符合实际,更有成效。必须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了解民意,化解民怨,建立民怨舒缓机制。充分保障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