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探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作者集中讨论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内涵,其中包括对虚无主义的挑战,对偏执的拒绝,对多元的尊重,对向他者开放的欣赏,对“踏实的存在”的追求,对创造性的推重,对丰赡人性的冀望,以及对勇敢地活出生命、活出风格、活出优雅、活出美的鼓励。作者认为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后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疗救包括消费主义和“划一思维”在内的各种现代病,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药石”,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它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在已有的文化模式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生活方式的本身就是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在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交往、婚恋、家庭等特殊的生活方式。侗族生活方式既是该民族群体传统文化的体现;又是适应和认识环境的结果,蕴含着侗民族独特个性、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思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社会物质生产、生产力、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等一系列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生活方式这个重要范畴,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一系列著作中,对生活方式这个范畴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特别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代表作。但是,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生活方式这一范畴,不够重视和缺乏研究,迄今,仍把生活方式这一范畴排斥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之外,只讲生产方式,不讲生活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生活方式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5.
陈平原 《社区》2008,(2):6-8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  相似文献   

6.
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她的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无论生活启示、审美态度以及工艺美术原理与实践,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超了节俭与奢华的舒适,在当前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放好这一诗性人文资源,并依此原理创造出一种诗性的新文明,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商业文化既有商业性质,又有文化属性,是一种大众文化。商业和文化之间密切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商业文化和大众生活的关系是:第一,商业文化引导和改变着大众生活方式;第二,大众生活方式制约和阻碍着商业文化的传播和大众消费的形成。商业文化对大众生活方式影响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暗示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大众通过模仿改变行为;感染影响大众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形象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个体生活必需的自我技术;形象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通过广告、大众传媒的形象修辞,消费文化赋予商品以符码的意向性和价值,激发人们的感觉和欲望,编码日常生活意识,重组日常体验,建构自我认同,维系了审美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以诱惑而非强制的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支配。由此,消费文化参与了商品化和审美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设计和表意实践,积极介入了生活方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建构和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9.
定义技术的困难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化的社会中。作为生活方式的技术重塑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生活方式的思想,指明了现代技术这种无所不包的性质,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乡规民约的治理和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的治理是两种不同的乡村治理方式。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是对法治内涵的全新的阐释,是对法治的一个深层的思考。这种新的乡村治理方式,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文章从探讨乡规民约的困境入手,提出了乡村治理应从通过乡规民约的治理向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治理转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乡村治理方式转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活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和发展而变革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延边朝鲜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多样化,日益寻求更加丰富的,更加有益的文化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些文化生活中新的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12.
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查, 从文化层面分析了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内涵,具体阐述了这种变革的文化意蕴,提出要从实现主体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引导少数民族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社会科学中用于评述某一社会内人们日常生活的条件和特点的一种概念。生活方式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例如,人们常常说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在该社会经济形态内部,某一阶级、  相似文献   

14.
由生态危机观、环境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组成的低碳文化通过不同路径机制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对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4107个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城市居民日常购买、使用和处置物品上具有一定的低碳化趋势,还会积极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但是,如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受访者的低碳化选择会减少,对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多持有中立态度。(2)低碳文化既可通过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直接影响低碳生活方式,又可通过认同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3)低碳文化中的生态危机观、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会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而生态他人责任归因则会阻碍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应构建低碳文化以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体验, 是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范畴。体验论有两大特征: 一是其向内的心理活动特征, 即通过“向内”最终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外在世界甚至最高本体; 二是其强调主体能动创造性的特征。中国式的“体验”由老庄奠基, 辗转发展, 成为了中国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普遍方式。田园诗人和山水画家很好地完成了将体验由哲学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现代西方体验论明显区别于中国式的体验论, 前者强调“自我观照”及操作技术; 后者注重超越个体自身之体验, 力图体悟最高本体, 具有玄虚飘渺性。19世纪俄国式的体验论介乎二者之间。它将体验与道德反省进行了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诸多思维方式。只有以系统思维、和谐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指导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体育生活方式是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时,人们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采纳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表明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是行使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游戏乃是艺术的存在方式。只有当艺术创作者和鉴赏者在游戏过程中放弃日常经验,转而只关注游戏本身时,艺术才能成其为自身,人的生命也才会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展开。戏剧要成其为自身,它不但必须要被演员所搬演,而且还要为观众所欣赏。"表演"是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它使演员作为演员而在场,观剧者要通过"表演"而成为"观众"。这种表演是内在于他自身的,表演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佚名 《社区》2010,(2):52-52
一、不插电生活 “不插电生活”是指断绝现有的通信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周末怎样“不插电” 1.早晨起来,不吃微波炉食品,给自己煮一锅白米粥配小咸菜。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消闲方式,说到底,就是他对生活的选择。今天,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有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可以在20岁、40岁或60岁时,象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年轻”或“年老”;同样,在今天这个年代,我们对于自己愿意接受并有所体验的生活哲学也有了较多的选择。——卡普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