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三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论点是基础,是文章的灵魂,议论的中心,因而,写议论文,先要确立论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审题基础上的,不能随心所欲,换言之,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总是由文题(或话题)和材料而来,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审题立论,就是认真研究文题(或话题)和所给的材料,就一定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主张,提炼并确立中心论点。一般说来,议论文的审题要做到全面透彻,立论要做到深刻稳妥,具体应遵循正确性、鲜明性和时代…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一个误区,即确立了中心论点之后,没有分论点,仅有几则材料的罗列;或者,分论点与中心论点脱节。这两种情况都影响到论证的集中,最终影响论证的效果。因此,如何确立分论点,直接关系到议论文写作的效果。本文试就分论点确立的思维方法和结构形式作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议论文的教学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议论文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逻辑推理,以理服人。因而议论文教学应该特别注意抓住课文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这样作,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使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培养思维能力。一、善于启发,明确课文中心论点一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基础和统帅,它是全文思想的集中表达,课文的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都要根据中心论点来组织安排。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有的课文,题目和课文论述的中心联系  相似文献   

4.
议论文是不是都由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组成?是否都有中心论点?一些讲议论文(有的称论说文)的写作和教学的教材、文章,几乎都是肯定的.讲议论文的写作知识,几乎都只讲怎样确立中心论点、怎样选择和运用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和推理;讲述议论文教学,介绍阅读、分析议论文的方法,大都主要是讲怎样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有为数不算太少的议论文,执教者很难用“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套理论为指导作出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写作要“工于发端”,方能“疾书于后”,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地提出论点,写好开头,就能为全文论述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许多学生感到,议论文难写,议论文的开头更难写。因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就在文章的开头便提出来了,而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中心论点不能正确生动地提出来,那么文中的大段论述就成了无本之木了。由此可见,作者在写  相似文献   

6.
学生中心论源于英、美等国学术界 ,在我国经实践和论证 ,它已得到丰富和发展。根据中国的教学实际 ,我们的现代外语教学应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教育市场论的核心概念“教育市场”和中心论点“教育市场化”的一些分析和证伪 ,指出“教育市场论”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设计(或称课程编制)是课程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课程设计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如劳顿所言“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①。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而在实践中,课程设计始终在三中心之间摇摆,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当前一些课程理论家所说的“钟摆现象”。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9.
写一篇新闻评论,论点确立了,也有了论据,用什么方式方法把它们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篇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这就是“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叫论证?从形式逻辑来说,论证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即观点和材料相统  相似文献   

10.
说理文有“三要素”,这没有什么争议,但三要素指的是什么,我看有探讨的必要。 对于说理文的,“三要素”,有的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一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①有的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论说文的基本要素,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构成的。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如何来证明’的问题”。②有的书上这样说:“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真实、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 ,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 ,引起人们对自己的主体地位、理性观念深刻的反思。笔者认为 ,断定“人类中心论”是环境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 ,论证依据显得单薄。何况不存在一成不变内涵命题的人类中心论 ,有必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梳理与界定 ,尤其是要以批判的态度去超越和扬弃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人类强大主体经济王国基础上的人类中心论。当代人类中心论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旨在实现人的完整本质和需要同自然之多维价值的全面联系  相似文献   

12.
给材料的议论文写作,准确迅速地提炼出论点是关键性的第一步。不少同学面对各种类型的材料,或则抓耳挠腮,千呼万唤不出来,或则偏离材料中心,论点不够准确,或则老调重弹,论点毫无新意。这里有思想水平的原因,也有方法缺乏、训练不够的原因。 给的材料多种多样,提炼论点的方法步骤自然也就不会千篇一律。这里用得着一句老话:定法则无,常法则有。本文试图分析各种类型的材料,探索提炼论点的步骤和方法,以期同学们能从中领悟出一般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每一篇说理文总是由思想、逻辑和语言三个要素组成的。说理文的逻辑要素即逻辑形式,包括论证结构和篇章结构两个部分。篇章结构是各种文体所共有的,而论证结构则是说理文所独有的。论证结构指的是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回答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也叫理由、根据,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方式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时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回答的是“怎样证明”  相似文献   

15.
论著、论文有三种现象 :第一种是复述 ,将前人或当代人的论点或观点拾来 ,作者不加褒贬地说一通 ,实际是拾人牙慧 ;第二种是综合各家的 ,作者自称主编 ,但并无新的论点、论证方法与内容 ,实是变相的抄袭 ;第三种是论者有其与众不同的个人创见、个人论点。周建忠的专著《兰文化》就是一部有真知灼见的论著 ,不是人云亦云 ,也不是总编与汇集。《兰文化》共分 1 1章。从兰花栽种历史诸说评述 ,兰花家族的类型与特性 ,兰花的鉴赏与品评 ,到兰花的语义学折射 ,名人效应下的“兰意象”发微 ,再到“兰文学”系列产品赏鉴 ,历代绘兰名画欣赏 ,历代“…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也不管是哪种文学体裁,它总要表现作者一定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或者说明什么,或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之,有个主张,有个中心,这个主张或中心,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主题在记叙文中,有人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在论说文中,有人称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文学作品中,有人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没有主题的文章是乱七八糟的材料,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文章,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有异,因此,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主题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写作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主题的表现形式有以下种种: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写议论文时,常常要运用事实材料作论据论证论点。但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多是原原本本引用.以叙代议,结果不仅减弱论据的作用,甚至淹没了论据.成为“无效”的一堆废铜烂铁。议论文的叙述材料,目的是为了说理,只要它能达到说理、证明的目的就行了,事例本身是不必用许多笔墨的。而且一则事实材料的含义往往很丰富,叙述事实作论据时,就只能考虑“取其一点”,这才能集中火力真正有效地证明论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谈在议论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一,找准中心论点,二,指出论证方法;三,点明结论形式;四,研究语言特色.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思想明确”,“语言明确”是我们进行议论文教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以语言为中心,还是以言语为中心,以“语法为纲”,还是以“口语为纲”,历史上就一直是外语教学法战略的根本问题。以“言语中心论”代替“语言中心论”也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是个老问题。古典语法翻译派早就认定,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外语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这两方面会了就是掌握外语,说白了就是“外语教学等于语法加单词”,这是“语言中心论”的基本内容。“言语中心论”者认为,加强听说训练,能张开嘴讲外语就可应付未来教学工作,口语好就可胜任一切工作。“两论”都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把语言基本功训练与言语训练割裂开来,有人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因而不能把外语教学提高到相应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我经常论述并否定“矛盾被证”(即“矛盾句被证明为真 ,矛盾事物可并世而立”)。前有张建军先生支持我的论点 ,但是似乎他对它仍未有彻底而全面的把握。近来陈波先生对它批判。我估计不少读者对我这论点仍未有充分的理解 ,现在作补充说明是有必要的 :当我说“矛盾被证”,我经常紧跟着便指出它们犯谬误 ,说前此的论证不能成立 ,挑战不了“不矛盾律”。所以一些读者的批判和误解 ,大概是“断章取义”所致 !再者 ,一般论者虽也否定“矛盾被证” ,但是他们忽视“亦此亦彼”悖论的挑战“不”律 ,而我们却正视和消解这个悖论 ,以更深层的理论来否定“矛盾被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