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民族民间宗教及其文化生态嵌入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场域之中,既有基于民族民间社会演化传承的信仰形态,也包括“五大宗教”民族化和民间化形成的信仰形态。明代云南民族民间宗教文化重构中有国家力量与社会情境的影响,形成了“国家—社会—民间”三者互动嵌构的动态过程。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解读宗教文化生态的两条主线,从中亦可折射明代云南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不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 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层面上两者有许多相容性。宗教至少有五大功能: 政治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福利的, 其重心是起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维护人民大众的权益,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民选择信仰最为自由的时代。宗教有正面价值, 也有负面价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是存在的, 为了达到相适应, 必须在理论上明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 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提高管理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素质, 在信仰上互相尊重, 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宪法的尊严,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宗教法规,推动宗教改革, 加强管理干部、宗教理论学者和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民族的散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宗教是影响民族散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过来民族的散居化过程也会极大地影响宗教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当代中国民族散居化格局的形成,从多方面对传统宗教信仰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国宗教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与契机,要求中国宗教作出适应性的发展。中国宗教的适应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宗教立法,实现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中国宗教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结论,并从两者互动关系分析出传统生态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特征,以可更新生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规模小,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缓慢,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因此,在当前民族地区开放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经济系统自身的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造传统生态文化,使其更具适应性、约束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比较以往的宗教政策,本届宗教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集中在"一个引导""两个化"以及"五大宗教关系"上,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宗教法治化的中国化、宗教工作的法治化与积极协调五大宗教关系。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层面则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宗教法治化方向的"中国文化引导"等新思想、新方针与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起点是“人世”。“人世”是“人的世界”的简称,其基本范畴包括“人、世界,物质、精神、法治”五个。人世五大范畴排序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最高智慧,寄托了人类社会的长远理想。原始宗教以传说的方式将人排在世界之先,确保人世能够以人为第一价值取向。宗教异化以后的神权宗教,后来的理性主义都违背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目标,将人排在其他范畴之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二战以后,人文主义与法治共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1世纪将是人文主义继续勃兴,物文主义和其他非人文主义哲学、宗教彻底终结的法治共和世纪。  相似文献   

7.
藏区社会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空间样态,且信仰社群的分布多与寺庙形成一定的聚落,因此,寺庙的社区类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宗教社会特质具有重要性.按照在全国五大藏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划分了藏传佛教寺庙分布的4种典型社区样态,说明其分类依据并描述了4种不同地理类型的社群及其信仰生活的环境概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类型、社群分布、宗教虔信度及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定位之间的联系,以期为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提供一个宗教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自中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来,藏传佛教以其适应性强的特点很快实现了社会适应,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藏传佛教逐步跨越传统民族宗教的边界,开始向世界宗教发展,与此同时,藏传佛教也在此过程中结合民族特点逐步进行自身的文化整合。面对新形势,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正向功能,需要牢牢把握现代化与信众生活适应、世俗化与市场经济适应、法制化与宗教事务管理适应等层面,做到对藏传佛教事务有效引导,牢牢掌握对藏传佛教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新兴宗教团体存在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宗教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当代世界社会现实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分裂,这一分裂在个人的价值意识中表现为理性和情感的矛盾,当传统的价值观不能回答时代的问题,从而不能论证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时,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和对生命意义的领悟、追求,不少人便不得不在主流社会之外寻觅以填补精神的真空。新兴宗教的各种形式及其教义是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的出现有客观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因此,对新兴宗教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把新兴宗教简单地等同于“邪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藏族的传统艺术,基本上是宗教艺术。 建筑、雕塑和绘画,它们都属于喇嘛教五大学问“五明”之一的“工巧明”:“明”是阐明道理的意思。“工巧明”包括土木诸种工艺,擅长于这种科目的喇嘛,就是藏族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了。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宗教几乎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艺术也是如此。比如藏边  相似文献   

12.
邪教与宗教相伴而生,彼此影响,并行发展。宗教性成为中西方所有邪教的一个突出特性。邪教是具有宗教异端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社会现象。宗教性是邪教之所以称“教”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则是邪教之所以称“邪”的关键。缺少了宗教性,邪教概念则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传统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先民们信奉的宗教,它先于回族的形成而存在和传播的状况,造成了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特性的亲和,形成了回族全民信教的现象。传统回族家庭教育的伊斯兰文化主流,既是这种亲和关系的结果,又是加剧亲和状态的原因。伴随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培育宗教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回族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拉开了距离,步入了教育的误区。倡导“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的家庭教育的双重目标观,既基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又着眼于回族长远的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向双重目标模式转变,是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实现这一转变,既依赖于现代社会对宗教社会的认知、理解和宽容,又寄望于宗教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接纳和宗教自身的调整与更新  相似文献   

14.
北京门头沟区自古就是京西古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完整的类型和丰满的层次,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集中展现之地.门头沟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遗址遗存众多.目前,门头沟宗教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动态的,在利用中保护,以利用促进保护,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社会结构群体的一部分。宗教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必须使不同宗教之间互相包容、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各宗教内部信徒之间和敬友爱。同时必须建立良好的政教关系,使宗教与国家相和谐、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的社会学理论,它研究宗教的产生、发展、形成和消亡的社会规律。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影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