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罗鹿鸣在青海的十多年,他的青春、他的梦想全部留在了这里,青海的岁月成为他人生的纪念册,可以肯定,藏民族这个族群已经凝固在他的血液里。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开青海多年后,他又重新拿起笔来,写下这些如一幅幅画的诗篇来,为藏民族塑像,为藏民族歌唱。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2级博士生蒋劲松撰著的英文本The National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中国全国人大》),2003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560页。 英文本《中国全国人大》是中国政治学者向  相似文献   

3.
简讯     
在刚刚结束的“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我校徐建龙教授等的《循化县水库移民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获论文类一等奖;何峰教授等的《藏族生态文化》获著作类二等奖;李景隆教授的《青海审美文化思考》获论文类二等奖;骆桂花教授的《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王作全教授等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研究》、王佐龙教授的《西部社会民族法律文化研究》、陈化育教授等的《青藏高原文化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曹娅丽教授的《青海黄南藏戏》、  相似文献   

4.
《岭南十二枝花》是过伟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研究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的论文集。作者在《后记》里说:“岭南十二枝花》,这是我40年来,主要是近12年来,学习广西12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的心得,向各族人民递交的一份民族团结的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汇报。”的确,这些论文不仅体现了作者数十年潜心研究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的独到发现与理论建树,而且也凝结着他对广西各民族的深情厚意。这是值得称道的。全书收论文21篇,分为四辑:歌谣研  相似文献   

5.
达哇(全名扎西达哇),男,藏族,1965年生于青海贵德县,1975—1983年,在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在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调至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藏语系任教,2002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到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任教。现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藏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委员会理事。  相似文献   

6.
《民国藏事通鉴》编撰论纲──近现代民族史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郭卿友引言《民国藏事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西北民族学院联合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民委教育司、四川康定师专等九家单位...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是一部在藏民族中产生,在藏蒙民族中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现在流行在世界各地的分部本约有六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是以口头说唱和手抄本并行的方式流传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等地广大藏蒙民族间极其珍贵的一部具有人民性和艺术性的英雄史诗。它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说唱体史诗的形式,塑造了以格萨尔为首的许多藏族英雄的群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草原旅游越来越成为中外游客的首选目标。为了更好地传达景点信息,宣扬民族的地区文化,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个层面对中、英文的旅游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提高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解琳同志撰写的《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是国内第一部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理论专著,全书约24万字。该书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民族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今年上半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格斯尔》是我国蒙藏两个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它不但是祖国文坛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这部史诗有蒙文流传本也有藏文流传本。同时,至今还有蒙藏民间艺人口头说唱的传承作品。蒙文本在国内流传于广大蒙古族聚居地区,国外则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以及卡尔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国等地。藏文本流传在国内广大藏  相似文献   

12.
谷晓恒,汉族,青海西宁人,1964年生。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院长,语言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青海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宁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和做访问学者。谷晓恒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编、参编《西部文化论丛》、《中国民俗大系·青海民俗》,以及高校《现代汉语》等多部教材。他植根于青海这片语言沃土,挖掘青海丰富的语言资源,近年来先后发表了《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和表…  相似文献   

13.
朱解琳同志编著的《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一书,1990年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从事藏族教育和藏学研究同志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部专门论述甘、青、藏、滇、川广大藏族地区百年来藏族教育史的专著。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这还是第一本。全书史料详赅,内容丰富,系统地论述了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的发展始末、经验教训及其民族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是藏族教育史研究领域值得庆贺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4.
祁顺来教授,男,藏族,1942年生于青海互助县台子乡,1960年进入青海民族学院学习藏语文,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近40年来,祁顺来教授先后为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各民族学生讲授《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翻译》、《藏传因明学》等课程,共培养出800余名体、专科大学生和40名研究生。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祁顺来教授广征博引,力求把问题讲深、讲透。尤其是在讲授《藏传因明学》时,他时常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深奥难学…  相似文献   

15.
胡安良教授,在青海民族学院从事古汉语教学,已逾30年,于汉语语法以迄训诂修辞,多所论述。近10年来,他于教学之余,又从语言学、语义学、语音学、语法学与美学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老》学与《庄》学以及后来与儒释相融合的玄学思想,加以类比疏解与会通,陆续成文23篇,现在把它收集起来,编为《老庄衍论》一书,作为民院成立40周年献礼。现在全书已经由民院正式印行,我得以先读为快,并想就此作一点介绍。古今来论老庄学说的专著和论文,注疏,几至汗牛充栋,触类旁通,代有发明。但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其思想义蕴而推衍以广之并及于言意之辨,则不仅对老庄思想的崇尚自然,别有会心,而于其语言妙谛,更显得意味深长。就这点来讲,胡先生这部论集,可说是蹊径别  相似文献   

16.
高志义为青海省武警总队离休干部、青海省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青海“江河源奇石馆” 馆长、青海“源石斋”斋主、《三江源奇石集》主编。爱石藏石多年,离休后更加热爱石文化,多次跋涉江河源头和昆仑山麓寻觅、搜寻江河源奇石与各类奇石,所藏江河源奇石与柴达木风砾石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青海首屈一指,国内也不多见。 高老的“源石斋” 和“江河源奇石馆”藏石先後经《中华当代艺术家名品大典》、《观赏石宝典》、《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一九九八年青海年鉴》、《黄河奇石》、《中国赏石大典》、首都《地球》杂志、《中国…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的民族法制 ,在以前历代民族法制的基础上已臻于完备。清代除总的制定了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民族法规 (《理藩院则例》)外 ,又先后分别制定了青海 (《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西藏 (《藏内善后章程》等 )、新疆 (《回疆则例》)和西南“苗疆”(《苗汉杂居章程》等 )地区民族法规。这些民族法规既有其“统一性 ,又有其不同之处 ,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法规各有其特点。清代的民族法规 ,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和平安定 ,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巩固 ,都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过去对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研究对于1723年发生于青海的所谓罗卜藏丹津叛乱,正如先学佐藤长曾经在其题为《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一文开头部分精辟地指出的那样:“可以说是规模较小的、历史上常见的边境异民族叛乱之一。”可是,佐藤氏在其论文中又说:这次“叛乱”被镇压后,“青海和硕特的活动被大幅度限制,其存在的意义完全改变,基于此点,我们不能不认为它有巨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1991年,笔者曾经撰文呼吁中国外语界应发挥自己信息快捷的优势,把中国比较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当时,外语界发表的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还不多,有影响的著作不过两本。一本是《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本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二者都是用英文撰写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20.
《尚书》文本流传纷乱复杂,素来是经学中的难题。乾嘉名儒段玉裁、阮元于《尚书》文本考订用力甚勤,但受限于材料不足,许多涉及中古时代的《尚书》问题悬而未决,能否获得新材料成为学术突破的关键。清末民初敦煌学家罗振玉独具卓识,发现敦煌隶古定本《尚书》残卷,进而由出土材料实证传世日钞本存古而可信,开辟了《尚书》文本研究的新路径。罗氏捃集四种伯希和所藏写卷和四种日藏《古文尚书传》旧钞,并刊印广布,为现代《尚书》古本汇集和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依托深厚学养,他运用二重证据法、“东”“西”古本合璧、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的学术理念,探寻文字源流,校订异文讹误,勾稽文本联系,考辨文本真伪,取得超迈前贤的成绩,有力推动《尚书》研究方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