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任铭善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2)
这里要讨论的,是我叫他来。这样一种句子中的谓语组织问题。通常以为这是一种复杂的谓语形式或特殊的谓语形式,曾经被称为“递系式”或“递谓式”,而较为通行的名称是“兼语式”。有些语法学者不赞成这个“兼语式”的解释。而如何处理这种谓语形式,如何分析这种谓语组织,说法也不很一致。这里也试试谈一下我的看法。我不赞成使用“兼语式”这个名称,在解释这种谓语 相似文献
2.
“兼语式”存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1)
本文论述了语法学界围绕“兼语式”句[(S)V_1NV_2)的争论的实质,分析了N的语法功能,逐一讨论了把V_1归入状语,V_2归入单句的特殊成分、单句的普通成分(宾语、补语等)和另一分句的谓语等不同主张的本质差异和得失比较,认为“兼语式”的定义不够明确,如进一步分析这类句子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将发现它可能构成一个跨单、复句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汉语的词序看所谓“倒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笃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4)
(一) 重视词序是现代汉语语法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各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法规则,以此和其他语言互相区别。比如「词类」的多少,各种语言不尽相同:汉语有句末语气词而俄语没有;俄语的「量词」属於名词,汉语的「量词」则已从名词分化出来,即具有和名词互相区别的语法特徵而成为独立的一类。不同的语言的同一词类,其规则也往往不同:俄语动词有身、数,性、时、式、态诸语法范畴,汉语没有;俄语动词的「体」和汉语动词的「体」也根本不同。所以说,各种语言的词应该根据各种语言所特有的一定的规则结合为句子。根据斯大林同志的指示,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构造变化得很慢,但它是不断地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说到语法构造的变化时不应忘记它的「稳固性」,但说到语法构造的稳固性时也不应忘记它的「逐渐发生变化」。公元前两千年间的殷代的卜辞所表现出来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可以作为斯 相似文献
4.
张树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一)“兼语式”的提出,突出地说明了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 (S_1) V_1 O(S_2) V_2 (我)请他来(S_1主语_1,V_1动词_1,O(S_2)“兼语”,V_2动饲_2) 相似文献
5.
徐伦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兼语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 下面,本文就兼语式和兼语式的分析方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从我们对兼语式的逐步认识过程中统一它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6.
“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静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
“连动式”和“兼语式”,在汉语语法学里都是作为专门术语提出来的。它们出世以后,许多人觉得很新鲜,把它们当作“新生事物”,倍加爱护。它们的“职权”越来越大,它们范围越来越广。但也有人觉得那是唬人的,不是什么新玩艺儿,老想从语法学里把它们 相似文献
7.
余海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41-44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8.
高再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86-89
用篇章功能语法的方法分析“有”字兼语句的篇章功能,指出“有”字兼语句具有引出话语话题的功能,篇章照应功能以及倾向于指称定指成分的功能。同时对比了“有”字兼语句与无定名词主语句在篇章功能的异同,着重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陈慧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连动式”和“兼语式”是汉语句法的两种结构方式,合称“复杂谓语”。“连动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有时后一个是形容词),它们不是联合、偏正、动宾、动补关系,它们同一个主语(也有无主句),中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动词连用的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连动结构充当谓语时称为“连动式”。 相似文献
10.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73-74
在任何语言中,动词都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逻辑表现力很强,它能决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英汉均有SVOC句式与兼语式这样相同的语言结构,原因就在于动词V这一主要成分上。文章围绕动词的对应类别,详细论述英汉各自在SVOC句式或兼语式中所用结构及所表现的意义,并进行了SVOC句式与兼语式句子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邓孔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
“四人邦”的影射史学家们,为了把别人骂成“复辟派”,把自己装扮成“反复辟的英雄”,侈谈什么秦汉之际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他们编造了一个“赵高亡秦”的谬论,胡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把反对奴隶主复辟的斗争进行到底,以至让一个“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阴谋家、野心家,“地地 相似文献
12.
金弓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Z1)
在矿区中学听课时,发现有的语文老师对“兼语式”和“主谓词组作宾语”两种句型,尚有区分不清的现象。下面就此谈点粗浅的体会,和大家一道学习。为了说明问题,请先看下列两类例句。 相似文献
13.
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玉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张静同志在《“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指出,这两种句式的“‘职权’越来越大,它们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成了‘万能式’,简直要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所不管”。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指责还是有根据的。的确,在有些语法学 相似文献
14.
邢欣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0 引言 0.1 兼语式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这种句式同印欧语言中的基本句式相比,结构形式特殊,是一种特殊句式。对于这种句式,语法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认为:弄清兼语式的结构特点,不仅有利于确定现代汉语基本句式的类属,而且在语法分析的方法论上将有所前进,因此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0·2 兼语式既然是特殊句式,那么运用 相似文献
15.
周殿龙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人们通常理解的兼语式只是“主兼宾”式。本文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狭窄。兼语式不仅仅限于这一种格式,充当兼语的成分不仅限于名词性词语。本文从新的角度讨论了几种特殊格式的兼语式。 相似文献
16.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盛桓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37-144
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是指意识所涌现出来的句子表达式的基本框架.为了说明这个过程的意识涌现,需要提到四对相关的概念: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从意识视角来审视,语言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来自原初意识涌现为反思意识,即将感知事件的原初意识在个人记忆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实施格式塔转换,扩展为反思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上什么原初意识的材料、如何通过格式塔效应实施联想和想象,都是在环境和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这个反思过程,就是要把原初意识所映现的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使这用例事件能在该特定情景下恰当地对该事件作出切合语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18.
19.
罗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刘邦以关中巴蜀为基地东向与楚争天下,而萧何为相是一重要契机。汉制的内在更移与稳定,与萧何、曹参为相关系甚大。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秦制历史成果的积极继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