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世界各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带来挑战的同时,严重冲击了各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为应对疫情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埃及政府积极采取疫情防控措施,推进经济复苏,使埃及疫情在初期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稳步复苏.埃及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薄弱、经济固有缺陷明显以及新冠病毒易变性特征影响着埃及政府的疫情治理成效.2020年12月下旬,埃及疫情再次反弹.埃及政府只有坚持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事业;抓住机遇,保障经济供应链安全、扩大需求侧改革;践行多边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展开国际合作,才能在疫情与全球化危机中实现突破、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2.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一次专门讨论埃及人口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埃及的人口膨胀已经相当严重,如何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埃及的前途和国家的繁荣。埃及的农业和粮食保障部长也认为,由于人口增长太快而造成的粮食短缺,影响了埃及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独立,这已成为埃及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鉴于当前埃及人口增长率降不下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埃及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塞西执政以来的埃及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埃及出现过三次工业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埃及经济遭遇了地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重衰落的危机。2011年中东剧变爆发后,埃及经济发展凋敝,社会矛盾突出。塞西在稳定政局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财政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改革措施包括放开汇率与提高利率;财政改革措施包括提高税收、推行销售税改增值税以及削减物价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出了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塞西推行改革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改革时间还不长,"救火"特点明显,尚未触及埃及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即如何使实体经济成为埃及经济的主体。从成效来看,塞西的改革措施阻止了埃及经济的恶化,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埃及真正走出经济危机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4.
埃及宪法的创设、沿革及其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埃及颁布永久宪法,该体制在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然而,自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并大力推行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改造”以来,埃及国内政治改革进程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改变;加之埃及近年来经济发展遭遇困难,贫困现象激增,社会动荡加剧,宗教势力崛起,民众要求进行政治和民主改革的呼声与日俱增。2005年5月和2007年3月,穆巴拉克总统直接主持两次重大的宪法修订活动,允许全民通过直接选举从多个候选人中选出总统,禁止以宗教名义建立政党和从事政治活动,将反对恐怖主义写入宪法,有力地推动了埃及政治改革的进程,加速了埃及社会改革的步伐,对埃及国内和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社会学理论,依据统计数据和学术文献,对当代埃及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断是,当代埃及社会依然是中间层及以上30%的人口与其余70%的人口二元对峙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的普遍贫困,造成了埃及三大发展困境,即人口与人力困境、储蓄与投资困境、治理与政治困境。埃及必须有力地推进社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结构现代化,即埃及政府需要大幅度地提升中间层人口所占比率,降低中下层特别是底层人口比率,从国民储蓄和资本形成亦即供给侧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方能破解埃及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1997年,埃及政府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8号法令--《投资保障与鼓励法》,并进行了三次修订,努力使之成为阿拉伯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立法楷模.十年来,该法对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给埃及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使埃经济逐渐摆脱困境,走上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一·二五革命"后,埃及军队在主导埃及政治进程的同时,其经济实力也迅速扩张。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和既有体制的维护者,埃及军队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秩序重建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军队是恢复埃及政治秩序的决定性力量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另一方面,军队势力的扩张和威权统治将为未来埃及政治动荡埋下隐患,特殊的军队经济将成为未来埃及经济改革的重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电力部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它决定了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动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因此,为了加快电力部门的建设步伐,1999年6月,埃及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电力能源部门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开罗、苏伊士地区和埃及中部的配电公司20%的股份实行上市认购,并表示欢迎埃及的私营企业和外国公司参与埃及发电站的建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为埃及的电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奠定了21世纪初埃及电力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将在回顾1981~1999年18年内埃及电力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简要介绍2000~2017年埃及发展电力的计划.  相似文献   

9.
埃及90%的土地是沙漠,全国6000万人大都集中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已临近爆炸”.当前埃及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与工业建设迅速扩展,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由1805年人均1费丹下降到目前人均0.1费丹.埃及人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有把目光投向沙漠,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早在50年代纳赛尔总统就提出了,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兴建阿斯旺水坝和水渠,购置喷灌设备,在沙漠地区兴建机械化农场等.但阿以间的敌对状态,使埃及不得不把大量原本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统统投入到军备上,向沙漠进军的意愿被迫搁置.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顺应潮流,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埃及赢得了和平、时间与机遇,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重新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不仅被重新提出,还被赋予新的内容.埃及政府决定在开罗四周的茫茫沙海上兴建卫星城,向沙漠要地,以缓解因人口膨胀给各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斋月十日城,便是70年代末埃及政府规划的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我们初到埃及时,常听埃及友人对开罗人满为患感叹不己.我们问:“不是兴建了那么多卫星城吗?”他们摇着头回答我们说:“卫星城的设想或许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埃及政府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8号法令——《投资保障与鼓励法》,并进行了三次修订,努力使之成为阿拉伯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立法楷模。十年来,该法对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给埃及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使埃经济逐渐摆脱困境,走上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在现代化改革、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政治地位三个方面对埃及形成挑战.从当前看,加速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行国内经济改革是埃及成功应对全球化的根本措施;积极谋求地区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化是埃及迎接全球化挑战必须依靠的力量;正确对待和处理全球化背境中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埃及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还有风光旖旎的尼罗河畔和地中海之滨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景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埃及位于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旅客熙来攘往,为它发展旅游事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今,埃及的旅游业和石油工业、侨汇、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一起,被称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成为埃及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84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为9亿6千万美元,而埃及旅游业的收入竟达到10亿美元。难怪埃及促进旅游总署主任穆罕默德·纳西姆将旅游业比作是埃及的一座“金矿”。埃及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局面,同埃及政府近年来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埃及政府认为,埃及的  相似文献   

13.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一趋势既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各国面临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挑战.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中东乃至非洲的大国之一,在机遇与挑战中首当其冲.本文试就埃及经济在80~90年代的概况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一简略分析.80年代埃及经济的主要症结1974年,埃及政府开始奉行改革开放政策,力图挽救经济危局,减低通货膨胀率,增加外汇收入,弥补财政赤字,振兴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然而,70年代,埃及苦于医治中东战争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政策实施于80年代.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不平衡,效果不够显著,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埃及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埃及的出现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但却是埃及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纳赛尔时期建立的体系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巩固年轻共和国及社会各阶级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其负面影响是忽视了经济效率,培养了国民依赖国家的意识,最终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桎梏.进入萨达特与穆巴拉克时代,对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社会保障制度,稳定了埃及社会,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埃及今后花大力气解决,才能为经济改革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在埃及的殖民扩张、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衰落、开展大规模改革的需求以及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等内外因素,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创办各类专业学校、开办各级世俗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其教育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式"、凸显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偏向精英教育以及保留宗教教育等基本特点.这一教育改革打破了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垄断地位并具有以下影响:构建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立的格局;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埃及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埃及工业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并确保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行.此外,精英人士赴海外求学等教育理念也沿袭至今.埃及的教育改革虽然开启了埃及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但其宗旨是维护阿里的统治地位,总体上缺乏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6.
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是北非的两个大国,它们的经济发展道路相似,但投资法却不尽相同.独立初期,两国都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国有化政策.20世纪70年代,为摆脱经济困境,两国开始有限度地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20世纪80~90年代,两国开始对国企进行私有化,颁布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法,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与国内劳工移民密切关联,相互促进。埃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拉动了农村劳工向城市大规模移民。劳工移民在实现部门和地域转移的同时,推动了埃及工业化进程。纳赛尔时期是埃及国内劳工移民的黄金时期,劳工移民数量迅速增长、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埃及劳工移民的绝对数量增长极其缓慢,国内劳工移民率下降;劳工移民陷入职业地位和财产收入难以提升的困境,向上的社会流动也不断受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萨达特和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工业化停滞不前和过度城市化,劳工移民教育水平的低下亦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埃及的对外政策受制于两极格局,其外交活动基本上是以美苏为轴心展开的,穆巴拉克任总统后,对世界格局形成了新的见解,认为世界应该建立在多极力量之上.由此,穆巴拉克总统重新审视了埃及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外交平衡战略思想,即以我为主,发展多边关系,推动经济建设.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埃及通过频繁、多方位的外交活动,既扩大了埃及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埃及地区大国的地位,也推动了埃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加快边远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摘取改革硕果?这是埃及政府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5年前,总统穆巴拉克亲赴边远地区新洼地,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同当地政府共定开放、发展大计.5年后,这里面貌大变,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公寓拔地而起,一根根电杆排列成行,诊疗所遍布城乡,老百姓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新洼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改革措施呢?一、发展交通,道路为先新洼地地区面积约占埃及的一半,是埃及南部沙漠中的主要省区,也是埃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它的发展,对埃及摆脱经济困境具有重要意义.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大理石、花岗岩储量大,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况,和外界即使是周边相邻的本尼苏怀夫、艾斯尤特、索哈杰、基纳、卢克索、阿斯旺等省区也少有联系,据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条像样的上等级的道路.新洼地政府广泛听取意见.经多次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了交通先行,道路为先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补贴制度在埃及不仅是个民生和经济问题,也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埃及的补贴制度始于1952年之前,并延续至今。埃及的补贴种类繁多,不同时期种类有所不同,食品和能源是主要补贴领域。埃及补贴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发挥了社会兜底作用,有效保障了埃及底层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持了社会稳定,但也积弊重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不断攀升,二是价格倒挂,三是损耗与浪费严重,四是加剧社会不公和滋生腐败。自1977年起,萨达特政府、穆巴拉克政府、过渡政府以及塞西当局对补贴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的关键内容是提价与削减补贴支出,但总体效果不佳,陷入不得不改革、又难以彻底改革的两难境地。埃及补贴制度改革困境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贫困阶层依赖补贴维持生计,二是埃及粮食问题严峻,三是获益者反对。补贴制度是埃及政治与社会稳定之需,补贴制度改革的困境反映了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困境,其根本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