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何孟良  张立 《社科纵横》2012,(7):175-176
翻译局限一直是困扰译界的一大难题。语言结构的独特性、音韵、双关等在其他语言的不可复制性、言语意义的开放性等因素都是造成翻译局限的原因;不同文化所具备的独特要素或是个性特点构成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障碍;再则,原文作者和译者在语言的个人运用风格上也不尽一致,故译文难以全面把握原作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神韵。本文试图从语言差异、民族文化特色和作家与译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探究翻译局限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宋萍 《社科纵横》2006,21(1):156-157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动机。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要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它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质量的高低。本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展开研究,认为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机,并且在外在诱因的催化下产生。  相似文献   

5.
沈再英 《浙江学刊》2004,(2):205-207
由于各民族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所特有的语言信息,又要使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掌握其实际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等认知视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李红霞 《探求》2004,(6):67-68
在动态-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对奈达关于"译文必须让读者理解并达到透彻境地"的动态对等观的合理性作了说明,同时也论及了它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8.
析张谷若译《苔丝》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梅 《社科纵横》2004,19(6):191-192
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苔丝》是我国翻译作品的典范之一。这部译作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译者采取直译法 ,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整体风貌 ;同时 ,注重英汉文化差异 ,恰当进行信息增补 ;用词贴切自如 ,不露翻译痕迹 ,以诗化语言营造意境 ,富于美感 ,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与原作同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近代大量的西学翻译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文学内部的因素,也有文学以外的因素。本文从译者的水平以及翻译方法的转变对汉语言的影响入手,着重强调了除此之外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由此作者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中,翻译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翻译中度的问题,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对外国作品的译介,既努力保持本国文化的凝聚力,又注意吸收他国文化精华,促进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向灿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董晓华 《社科纵横》2008,23(4):167-168
英语格律诗体的译介是新诗在经历初期"散漫无纪"发展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行诗作为英语诗歌的重要诗体受到译者们的特别关注.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个译文为例,探讨了早期英语格律诗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诗律核心问题以及他们所进行的诗律探索的贡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预处理过程和后处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翻译的主导这一现点;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在翻译活动中要正确、适度地发挥,否则将会导致翻译活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著的忠实,翻译的工作被认为是复写,译者被看成是作者的仆人.解构主义否认原作和原作者的这种权威地位,解构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界限,强调译作是原作的来世,译作可以独立于原作而存在,于是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与原作者平行互补,这样,译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因而译者成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者".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重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重写的过程,译者在处理原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权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重写.这样,译者就成了文本的"操纵者".  相似文献   

14.
李育鸿 《社科纵横》2007,(9):177-178
"信、达、雅"是翻译的统一标准,在国际合作项目资料翻译当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根本问题都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和汉语造诣。译者不但要懂得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要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翻译是一门艺术,切忌"死译"和"胡译"。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是力求译文易解,二是要保持原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英语文献中常含有很多专有词汇,其句子较长且成分复杂。气象科技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同样用被动句表达意思更为方便。翻译时可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转换成符合汉语的行文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气象科技文献时,译者应准确运用专有名词、科技名词、缩略词等,采用灵活的策略,以确保忠实于原文。在翻译气象科技英语文献中的长难句子时,首先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然后再找出句子的修饰、限定以及从属分句等部分,理顺语法结构,善于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表达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工具。就语言本身而言,它具有一种奇特的矛盾特性:语言是同民族互相交际的工具,又是阻碍不同民族互相交际的工具。由于这个原因,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任务是根据译者本人对原著作内容的理解(如语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服务归根结底就是翻译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该文以民办院校俄语专业为例,分析高校俄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对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知识结构系统性、课程体系动态发展、知识、素质和能力综合性以及课程设置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俄语翻译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08,23(5):176-178
作为修辞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视点也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和小说研究界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分析视点理论的发展及其分类,结合当前语言学界和文学批评界的视点主要研究成果.从三种视点即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和叙述视点等角度来对国内的汉英翻译实践进行审视分析,探讨汉英翻译中如何合理地实现视点转换,以期待建构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其晚年的二十余载中一直关注着李清照,并英译了存世的李清照词。《李清照诗词全集》是他一生中翻译的最后一部外国诗集。译者"相遇"李清照是中美文学交流史中的必然,尤其是在"同情"诗歌翻译观的指导下,"创意英译"翻译策略的确定及副文本的运用,为李清照词在美国、乃至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这不仅丰富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存在样态,更为中国汉诗译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