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性的“原罪”——试论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人的异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现代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罪。本文以现代性的摇篮工业化为始,以工业化对人的影响为线索,从一些关乎现代性的根基问题着手,探讨现代性与人的异化的关联。本文首先说明现代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进程本没有“定罪”的必要;进而阐述它尽管没有“原罪”却又面临被“原罪”的矛盾境地;进而说明“实用”与“控制”的现代运作方式,使得人的超越性让位于“技术”,主体性在工具化的彰显面前相形逊色。文章最后说明,“罪”或“无罪”,终究不是讨论的关键,避免异化的剧目在现代性带来的进步中上演,才是唯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瑞红  吕佩爱 《学术研究》2007,5(3):121-124
颓废,作为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理性主义暴政下的现代文化危机。它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它是艺术家借以逃避现代生活的矛盾、痛苦和精神荒芜的解救之道,客观上体现了艺术家在现代性语境中对抗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审美立场。无论是作为一种美学理想,还是作为一种文化样态,颓废概念都无法回避其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狭义的政府人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经过长期的内在发展及角色演进,现代政府人在多元的环境适应过程中逐步呈现出公共性、合法性、合理性、责任性和发展性五个方面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杨慧宇 《天府新论》2006,46(6):96-98,103
现代性是社会学探讨的核心话题,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的理论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的。从经典大师们对现代社会的论述,到后现代理论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无不是在论说这一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而自由和理性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人的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之一,它是阿基米德支点  相似文献   

5.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10,23(1):44-48
新时期以来,国内文艺学研究呈现出边缘性整合的态势。在此之前,并不存在科际整合或者边缘化的可能。政治与学术的正常化,促成了文艺学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本身又伴随着科际整合.由此具有边缘性整合的特征。科际整合如果过分依从工具理性,将很难摆脱其方法论困境。因为工具理性对学科自主性的绝对诉求,将最终取消科际整合的可能。有别于此,文艺学的边缘性整合,却可能超越现代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症候,并由此构成中国文艺学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渭清 《西部论坛》2001,3(4):48-50
科学理性以物为尺度,追求的是对实然的对象作出某种事实判断。它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具有手段和工具的涵义;而人文价值则标举人的主体间尺度,指向美和善,它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则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从中西文化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各有偏颇.但从总体而言,真正的人文精神都未曾确立。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要整合人文与科学,就必须将中国的传统和现状置于现代性视野中进行反思,一方面努力补救知识形态话语的匮乏;另一方面重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社会秩序,重塑现代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人吴宓立足于博采东西、并览古今的理论立场,打破了中学/西学,旧学/新学之间的界线,形成了以整合为基本特征的诗学现代性建构理路。三境说作为吴宓在诗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即是其整合中西古今理论资源建构诗学现代性的一个典型实例。吴宓这种以整合为基本特征的诗学思想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是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主体性精神,现代化无从谈起。但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过分高扬那种视自己为主人视自然为奴仆的主体性,过分张扬人的意志和欲望,必然造成人和自然的全面紧张甚至敌对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更需要呼唤天人合一精神。但如果以天人合一思想来拒斥主体性思想,既不可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无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要在打破和超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后达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要有新的合理的现代哲学观念作支撑,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西古典哲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和主体性思想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孙媛 《北方论丛》2011,(1):107-110
在中国,现代性追求始终和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如何建构民族文化身份这两大问题纠缠交融在一起,这种纠缠交融本身就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内涵。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出于对进化论的盲目崇信,专注于在线性发展的时间语境中界定"现代",忽略了现代性所应具备的复杂性。这种对现代性的单维体认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辐射机能,对以后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话语具有鲜明的西方理论背景,同时在接受西方影响的过程中产生了自身的合法性。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合法性具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具有异于西方现代性的特质性,现代性不等于西方性;二是民族性是现代性的一种不可否认的表现方式,这成为中国文论现代性合法性的最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1.
卢梭对于文明与异化等社会问题做出的反思与批判,赋予了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意义指涉,尤其是他对于科技与道德等二律背反现象做出的深度思考,为解决当下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中的问题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张力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具有反思性与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日常社会经验的超越;二是审美现代性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实现由封闭向敞开、由空间性向时间性的转换;三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边界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体现价值观照的当下性,而非物质膨胀的当前性。  相似文献   

12.
邹吉忠 《学术界》2004,(3):90-104
我想从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视角上草描出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 ,以拓展出现代性论题的知识分子的空间 ,并深化我们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我的做法是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框架之下 ,充分吸收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现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批判和建设的选择困境为切入点 ,通过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气质、类型、功能、命运的考察 ,透视现代性的一个独特层面———知识分子层面 ,目的是拓展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与历史使命 ,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哲学反思时代问题的一个视角是回答"人是什么",面对现代性的危机这一时代问题,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分别揭示了其中内蕴的某种机制,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生存意义的迷失;继而通过对"人是什么"的哲学建构凸现了入自我超越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从生活实践去理解和规定入,探索了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关注现代性造成的精神的无家可归,主张入在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中克服危机.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扩张中的矛盾及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呼唤话音未落。“中国需不需要文艺复兴”的论争便应声鹊起,俨然触动了社会精神领域一根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5.
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呼唤话音未落."中国需不需要文艺复兴"的论争便应声鹊起.俨然触动了社会精神领域一根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聆听的国王》的思想内核的解读,对其中多个象征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文本中国王的世界透视身处现实世界的现代人类的精神状况,进而展现伊塔洛·卡尔维诺通过文学方式对现代性问题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修地方志应体现现代性 ,即应富有时代精神、时代特点和风貌 ,这就要注意 :一吸纳新知 ,推陈出新 ;二追踪时代 ,反映新貌 ;三更新手段 ,注重审美  相似文献   

18.
邓清沛 《学术论坛》2004,(5):186-189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成人教育在培养人的现代性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社会应该认识到成人教育在培养人的现代性方面的必要性,并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它的潜在功能,为培养人的现代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适度分离构成了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起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伴随着二者相互分裂的趋势,这种分裂根源于市民社会自身的分裂.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重新提出了"社会整合"的问题.真正的社会整合应该包括市民社会内在分裂的整合、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外部分裂的整合这两个层面.马克思看到了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各自的局限,要求通过市民社会的"革命化"来超越既有的分裂,实现现代社会的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20.
陶晓红 《江汉论坛》2003,(8):116-119
现代化的社会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充分发展、高度协调、相互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体系的重建.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现代性.在经济体系中,以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因素是生产函数的一个重要变量,是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达的政治体系也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去建构和把握.而文化的实质和功能,就是塑造人并提高人的素质.新经济体制的建构、新经济形态的生成,必然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以使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势头和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