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百色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加速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对改善居民生活和投资环境、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商品经济对于衢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衢州的旅游商品业呈现出发展较快、商品资源丰富等特点,也存在商品开发滞后、缺乏创新、商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确定正确的旅游商品开发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等促进衢州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 ,汕头市旅游业取得较快的发展 ,市政府已确立了把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位置 ,并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摆上重要的位置。市城调队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 2 0 0 0户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汕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1 .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目前 ,汕头市拥有旅行社 39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 8家 ,国内旅行社 31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 2 4家 ,其中五星级 2家 ,四星级 3家 ,三星级 8家。1 999年全市接待各类旅游者 1 88.4万人次 ,比 1 998年增长 4.9%。汕头市旅游接待能力基本能适应观…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对其他行业的依托性也很高。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刺激消费需求,而且是扩大本地区的国内国际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潜力大,又适逢国家实施西方大开发战备的大好时机,旅游业作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一定要踏准市场节拍,推动全省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在河南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旅游业在促进全省经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陕西、山东等旅游强省相比,河南的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也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永不衰竭的“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黄金产业,“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大庆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庆旅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旅游资源得到相应的开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石油开发景观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石油科普旅游线;大庆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当今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主体旅游企业应当抓住时机求得发展。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有很多因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业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构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文章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安金明 《统计与决策》2005,(19):139-140
对旅游行业结构的分析,除了分析旅游行业的规模集中度、行业的构成、行业结构变动及结构生产力外,非常重要的是分析旅游行业的结构效益.因为旅游行业结构效益综合反映了旅游行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反映了旅游行业结构对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和影响,也反映了旅游行业结构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八五”时期,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五年间,全区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促销力度加大,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大幅度增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已经形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八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取得的主要成绩五年来,我区旅游入境海外总人数96.84万人次,比“七五”时期增长十多倍;国际旅游收入2.59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约为1400万人次,收入约为16.5亿元人民币。1.国际旅游跃上新台阶。随着对俄蒙边境旅游的开通,我区国际旅游发展迅猛。入境旅游…  相似文献   

10.
伍凤芸 《中国统计》2005,(11):28-2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旅游业的相关行业达到17个,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旅游业在柳州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如何借助编制“十一五”规划和打造“风情柳州”战略的实施发展柳州市国际旅游产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柳州市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国际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自2001年柳州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市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产出水平大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杭州市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日益增多.为了有计划地加速发展我市的旅游事业和制定我市旅游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旅游商品、安排资金、评价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准确数据,从1984年开始,我们逐步探索和建立了国内旅游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的重点行业之一,也是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的县域,充分利用县域内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拉动文化内需、促进产业化结构升级、实现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四川县域文化旅游业开发应该以文化为切入点,突出文化旅游主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文章以西藏旅游业为例,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为总目标,以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系统、社会文化、旅游环境等四类次级指标为准则层,以此选取方案层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资源开发潜力,并给出民族文化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四川地处内陆,资金短缺,旅游业发展起点不高,资源规划开发水平较低,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滞后,全省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总收入在全国所占比重较低。本文就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地区九省一市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四川省,早在三年前就将旅游业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新近在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也将"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明确地写入了西部开发五大重点工作之中.这预示着我省旅游业将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更加蓬勃的发展.众所周知,旅游业作为一大新兴产业和社会公众消费的热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于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扩大投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加剧了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损耗和破坏,导致旅游景点特色的消失,影响对旅游资源潜力的挖掘.因此,如何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限制其相互矛盾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曲阜文物资源异常丰富.旅游业是曲阜最大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方针.制定了“争做山东排头兵、全国创一流”的旅游业发展目标。2007年.曲阜接待中外游客63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39亿元.旅游社会收入20.1亿元.旅游社会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5%.旅游业成为曲阜经济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7.
“九五”开局年,旅游发展年锡山市统计局戴星“九五”第一年——1996年,锡山市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全面带动了商贸、餐饮、旅馆、娱乐、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同步发展,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接待旅游者人...  相似文献   

18.
伊春是国有重点林区,全市施业区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1.8%,享有红松故乡和祖国林都之美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资源优势突出。伊春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也是全省最早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区之一,历经30年成长,由接待型、事业型成为全市一大特色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的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小  相似文献   

19.
因子分析在制定西部各省市区旅游业发展策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策略上。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西部各省市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本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对西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再从规模、盈利、效率以及综合状况入手,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西部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百姓追求的生活时尚。各省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使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大开发、旅游名镇大建设发展战略,经过精心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合力推进,我省旅游名镇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