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8世纪后期,爆发了以英国为主要阵地的工业革命和以法国为主要阵地的民主革命。经过这两次大的飞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始彻底摆脱封建羁绊,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我们习惯上称为“西方”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迅速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基本面貌。也许可以说,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了人类这一时期的重大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周作人对儒家学说的基本态度以及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他主观选择的不同而发生的若干变化。作者认为,这是与持否定的或肯定的态度有所不同的另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模式。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中不仅从“兴国”“立人”的全民族教育蓝图的总目标出发,具体设想构建了关于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妇女教育,以及关于教育中文字改革、普通话建设、美育教育等各方面的设想和措施,而且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修养的要求.从1909年夏天开始,到1927年4月,鲁迅先后在12所不同类型的学校里教书达8年之久.一生中在学校、文艺团体、部队、工厂及各种群众集会进行演讲达数百次  相似文献   

4.
鲁克兵 《晋阳学刊》2006,(4):116-119
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正义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和争议的中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古希腊时期--近代--当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粗略探讨一下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义观,力求探索到其中的思想轨迹,使之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胡秋原根据历史事实指出,中国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西方文化,这种格局在17世纪才发生逆转。通过广泛深入研究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在近四百年发展繁荣的后期已经陷入深刻危机,并进而危及整个人类;导致西方文化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科学主义畸变为势利主义、虚无主义,而近代西方启蒙价值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或根本未能落实,或发生扭曲,故对于这种文化必须予以扬弃的超越。胡秋原揭露西方文化危机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正本国西化人物崇西贬中甚至趋西弃中的心态,由此表达的"超越西化"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和鲁迅的现实关系,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他说:“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我以为这是最真实、最准确的论述。为着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这个“同一的目标”,鲁迅和郭沫若几十年如一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战斗”,因此,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甚至“曾用笔墨相讥”,但“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确确实实地体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既始终强调我国要大胆借鉴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精神和艺术中有益的先进文化.也清醒认识到引进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精神污染。当前,从历史文献、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层面梳理、概括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吸收借鉴与批判抵制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方针、立足点、途径,对我国早日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位重要的首领人物,也是近代中国一位首倡对外开放的有识之士.在他主持太平天国后期朝政时,秉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渗入,他撰写了《资政新篇》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史名著,表明他对中西文化进行了优化的选取和对策,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中西文化观.本文仅就洪仁玕西方文化观问题作些探讨和反思,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史的一再书写中,林纾被强行劈为两半,一半作为进步的翻译家留在近代,一半作为倒退的封建复古派被置放到五四的祭坛上.似乎晚年的林纾一心复古,反对西化.其实林纾对西学始终保持着一腔热爱,极力策勉国人在救亡图存的前提下恣肆于西学用以更新本国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林纾对西方文化始终怀着一种警惕的心态,这使他得以在五四时期更理性地审视科技文明所带来的流弊.  相似文献   

11.
以往人们视鲁迅为“阶级论”者,并常常将“阶级”与“人性”相对立,本文就此从“人性”的提倡、个性主义追求与个性解放思想、“阶级论”的内核等方面,论述了鲁迅思想观念的“人性”实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梅 《学术探索》2012,(8):125-129
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流变都揭示了鲁迅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中西文化与文学的重新思考。本文缕析鲁迅翻译观的发展脉络,梳理他翻译策略的变迁,描画了鲁迅作为一个建构新文化的现代主义者和备受争议的翻译家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教育非常落后的国家,知识分子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极小,因此应该说是很可宝贵的。然而,事实上,知识分子本身的价值是一回事,人们如何看待却是另一回事。在旧中国,知识分子是受压迫的阶层之一;社会上对于知识分子也存在一些偏见,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例外,他对中国知识分子所作的分析,是既全面又深刻的,历来成为我们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把钥匙。鲁迅也是一个例外,他非常熟悉和了解知识分子,特别是他后期,对于知识分子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看法,十分准确、精辟和充满辩证法,其中许多告诫,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给予我们莫大的教益。  相似文献   

14.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8,29(4):88-92
鲁迅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悲剧美学著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悲剧理论体系,但是,在他的许多作品和言论中,却表现出深刻、精辟的悲剧美学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念.他批评中国文人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在文艺上只能去炮制瞒和骗的作品,这也是中国缺少真正悲剧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批判了文艺上虚假的乐观主义、庸俗的大团圆主义,指出这是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反映;他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观点,使他的悲剧思想更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等等.鲁迅悲剧思想和悲剧创作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五四是一个群星明灿人才喷涌的时期,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还有持久影响的也不少。其中,胡适、陈独秀、鲁迅,无疑是屈指先数的前三名。一胡适以26岁的青年,在《新青年》首倡白话文学,同年归国任北大教授,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新文化启蒙运动,“暴得大名”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代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一再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了给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一个解释”(郭沫若语),我想,听听鲁迅的意见,探讨一下鲁迅文学本质观的发展史,一定是有意义的。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毒裳就经常研讨下列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192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兴起的历史张力谈起,重点分析1920年代鲁迅所参与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论争,包括"文化传统"问题、"进研究室"问题和"学术方法"问题,揭示学术论争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彰显鲁迅参与学术问题讨论独特的"非学术化"的姿态,即重视整体的学术指向,着力维持学术和政治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儿童的数量,总是在社会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儿童问题,历来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鲁迅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这里,他的确是充分估计到了童年时代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的重大意义的。童年,是生命的起点;起点如何,实在是至关重要。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也是会改变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童年时代的教育所刻下的烙印,毕竟是多么不容易。这是就个人而言。从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看到: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的情况如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将来的整个面貌、命运与前途,也是关系重  相似文献   

19.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81-204,208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标志性的前驱人物,鲁迅与先秦诸子的关系,牵动着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灵敏的感应神经。要解开鲁迅思想最深处的情结,必须从其诸子观入手。鲁迅复合型的诸子观展现为四个维度:启蒙思想是鲁迅诸子观敞开或开放的大门,通向鲁迅的各个时期、各种文体;文学和文化史研究是鲁迅诸子观的基础,给其诸子评述输入丰沛的元气;小说想象和杂文神思,则是鲁迅表现其诸子观的两座回廊。它们共同组合成鲁迅"诸子观博物馆"。鲁迅诸子观之四个维度的差异性,统一于鲁迅进行文化革新的"现在性"。文化是一个过程,不能以凝止的"现在性"代替"过程性",应在新的现代性高度上沟通鲁迅与先秦诸子多种多样的智慧形态,将之各得其所地转化和重组到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大国文化总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九三三年十月间曾写过一篇杂文,题为《“滑稽”例解》,收在《准风月谈》集中。这篇杂文作为“匕首和投枪”,是用以讥刺那些“鹰犬”、“叭儿狗”及其主子的,但在“例解”的过程中,同时阐述了他对于“滑稽”这个喜剧范畴所持的见解。这些见解极为精辟而深刻,体现了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