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忧患本是随着农业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周人的忧患心理为周人忧患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周末年“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现实及对礼的追求,激化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形成了周人的忧患意识。“二雅”中反映出周人的忧患意识分作三部分:忧身患命;惜亲怜友;忧国忧民。“二雅”中反映出周人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能在哲学层次上认识社会;总是对逝去的往昔恋恋不舍,总是喟叹生不逢时。句式整齐、篇什巨大是这些诗作总体的艺术特征。周人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框架。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在我国历代优秀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成松柳 《船山学刊》2001,(1):99-103
忧患,确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线,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它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一直贯穿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艺中。翻开中国古代诗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总在体验着愁绪。关于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很多学者都有过探讨。但笔者认为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论述最为精辟(1)。高先生认为中国艺术中忧患特色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觉的联系。中国哲学较早达到了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建立在忧患意识的基础上的。《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有忧患,才表现出对于人间吉凶祸福同…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很多诗篇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考察周初统治者、卿大夫、下层士人三个阶层忧患诗歌的特点,揭示了其忧患意识的差异,及忧患意识产生、发展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人类理性觉醒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5.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相似文献   

7.
和陶渊明复杂的思想面貌相联系,他的生死观也明显地呈现矛盾状态——既超脱又忧患。这种生死观极大地影响着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诗人矛盾的人生意识出发,试图对其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刘涛 《殷都学刊》2003,(4):78-80
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 ,也是咏酒诗词、特别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咏酒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忧患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一是思乡怀土、感离伤别、伤春悲秋等传统内容 ,但表现得更细腻、更为深邃 ;其二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 ,更具时代特征 ,拓展了忧患意识的表现空间 ,更具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 ,更能代表咏酒词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元人舞蹈,从出土的元代舞俑中,我们有时可以看到,男俑身着胡服,戴尖顶帽,衣长袍、腰带璎(王名)扣,脚登皮毡靴。一人吹笛伴奏,另一人抬左手,握拳,顿足,右手握拳向后,这种舞姿便显出刚健的风格。 不过,在元代,还有另一风格的蒙古舞蹈——天魔舞。这种舞蹈虽已失传,但元明时期的诗人却在不少的诗篇中提及,使我们还能窥见此舞的规模与特点。天魔舞因重编于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而元惠宗算是亡国之君,加之天魔舞的风格是十分柔曼的,所以元明时期的部分诗人便把天魔舞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一类相提并论,较典型的要数明瞿佑的《天魔舞》,  相似文献   

10.
石川啄木创作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川啄木(1885——1912)是日本二十世纪初叶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一位优秀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却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把二叶亭四迷以来几乎没有发展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推上一个新的高峰,使他成了明治末期日本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1900——1907)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中期(1908——1909)接受了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新精神”,一度向自然主义寻求出路;后期(1910——1912)  相似文献   

11.
刘忠 《晋阳学刊》2005,7(3):97-100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文学样式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当代诗歌有那些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呢 ?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和规律呢 ?我们不妨从下面两个方面做点尝试 :第一、抓住时期、流派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当代主流诗歌的发展 ,我们不妨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 194 9— 1957年为第一时期 ,1957— 1966年为第二时期 ,1966— 1976年为第三时期 ,1977年以降大致可以笼统地作为第四时期 ,即人们所常说的“新时期”。这样的划分 ,自然大多是为着学习的方便 ,也多少注意到了当代主流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是 ,用心的学员应当不难发现 ,这样的划…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14.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际的重要诗人,江西诗派中的后起之秀。他的诗歌不但较早以反对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放射异彩于宋代诗坛,而且在艺术上也对黄庭坚、陈师道的诗风有所突破。宋末元初的方回说:“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对陈与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亡国灭种的阴影,落后挨打的处境,使多少知识分子夜不成寐!为救亡图存,改革现状,他们奔走呼号,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是什么精神力量,推动着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是千百年来积淀在知识分子心中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绝非那种带有绝望、厌世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患得患失的戚戚之心,也非那种“以我为杞人”(龚自珍语)的杞人忧天式的忧患,而是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他们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是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命运、民生的疾苦的关切而升腾出的一种责任感。本文是想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流动于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忧患意识,决定了近代知识分子救亡运动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几十年来白屋诗所以受到冷落的原因,以及现在提倡学习白屋诗的意义是什么;第二部分,集中分析白屋诗人的代表作——《两父女》和《婉容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第三部分,概述了白屋诗人吴芳吉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风日趋艳丽,镂金错采,炫人眼目,这种诗风和晚唐,五代婉约词的艺术风格有着至密的亲缘关系,并对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唐缛丽诗风的主要代表是李商隐,他的诗歌,特别是它的爱情诗歌,艳情绮思,深细婉曲,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对同时代和后代诗词影响颇大,从晚唐至宋初,直到清代,有不少诗人在艺术风格上效法他。不但诗人如此,就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也都接续不断地向他学习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晚唐的重要作家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温庭筠的诗风近予李商隐,而他的词十之七八是写恋情的,绮丽婉弱的格调,尤其与李商隐酷肖。说温李齐名,主要是说他们某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相近,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李商隐的爱情诗主要是无题诗,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他也有几首摘取首句数字以为题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堂吉诃德不是骑士的典型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1605,1615)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自从《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堂吉诃德这个典型形象就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三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形象发表了许多意见;由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这个形象的理解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他们自己思想的烙印,所以人们对这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本精神。忧忠意识对一个民族正是它对抗并战胜危机,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始终山强不息的原因。尽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乏“悲土不遇”和“忧生之嗟”的个人忧患,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支点的忧患意识却始终是贯穿古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割不断的小命线。从孔子到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范仲淹、陆游、黄遵宪、梁启超……多少积极人世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中夜五更叹、常为大国忧”的慨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苦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信念。所以,当我们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无论视其人品还是义品,总沉浸在浓烈的感时忧国的气息中。这种人品和文品在爱国主义上的纽结,成为中国山古代知识分子的精魂,一直为后世所珍视和发扬。中国现代作家承受厂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木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养料。他们的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的戚戚之心,而是承担了历史留卜的各种精神重担,承担了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厂时代的各种忧患,表现了以国家、民族、人民之忧为忧的“亦子之心”,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