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2.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3.
禅宗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的顿悟和超越精神可以调整人的价值观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禅宗心理治疗的基本方针和目标是在帮助有心理障碍的人,能够面对现实生活环境并尽力调控自我.借助禅宗,认识和越超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心理意识,是禅宗心理治疗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4.
真正让"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的,当归功于屈原.在<离骚>中,他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正是在与时间的对抗中,他展现出自己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饱含血泪的生命情绪.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6.
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是毛泽东诗语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最具冲创意志的一种哲学意识.因此宏肆无羁凭据时空的辽无涯际来营构权威人格主观精神的伟美奇幻,就成了毛泽东诗语意象的一特色.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时空观念性理论是其批判哲学的基础,但它起源于前批判时期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它的方法的批判。在这种方法批判中,康德区分了数学的综合方法与哲学的分析方法,并指出传统形而上学的谬误之处就在于模仿数学的综合方法来构造自己的基本概念,而分析的方法则要求必须从内在的经验和直接的意识出发去阐明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康德把身体表象视为这样一种直接意识和内在经验,并借助它来展开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就职论文中,虽然康德把空间关系还原为时间关系从而将空间视为心灵的产物,但在《纯粹理性批判》和晚期笔记中康德修正了这一点,从而展示了身体意识在时空观念性理论中的在场。  相似文献   

8.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因未从哲学层面探讨媒介本质为何,使其很难解释当下微观、高速的媒介环境下互联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媒介与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探讨互联网传播的时空偏向性,需要对媒介的物质域、意识域、时间、空间进行"总体场论"的分析.互联网的物质域在技术层面对互联网的传播时空属性的影响达致极限;意识域则基于物质域的赋能,建构出一个一维时间主导下的"去物理空间化"的多重文化空间.单向不可逆的一维客观时间是影响互联网传播偏向性的主要矛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互联网所呈现的传播偏向性是一种"空间极限下的时间偏向".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新命题:时间是生成中的空间新维度。这个命题的含义是:时间也是空间,但不是已经形成的空间,不是完成态,而是进行态,是正在生成中的空间。也就是说,现实的空间是由时间生成的,而时间是正处在生成之中的空间新维度。时间向空间的生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从低熵到高熵的信息消耗过程,当熵增到宇宙达到了热平衡,宇宙就不再发生任何运动变化,时间之维就凝结为空间之维。这样,时间的持续性就凝结为空间的广延性,时间持续上的不同事件就转变为空间广延上的不同事物,从时间事件的"现实—信息"形态转变为空间事物的"现实—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一部分新诗浸淫干孤独的自白,流露着颓废的情趣与哲思,表现为倒退的时间观和空间恐惧意识,与美国"自白诗"有某种相似.这是社会转型期自我困惑、迷惘和心灵痛苦在诗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以先验纯粹自我为起点,主要考察后期胡塞尔含义理论的生成过程.通过分析语言与意识的交互关系,把含义的生成结构推进到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突显出了内时间意识中的当下缺口,从而得出了当下缺口就是含义生成的最终结构的结论.内时间意识的结构故而成为阐释含义生成性的理论支援.由此可见,通过后期胡塞尔的含义理论,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先验自我思想、内时间意识思想、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等思想,就连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胡塞尔的含义生成过程,就是其意识生成过程,亦是其时间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谈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兼与普鲁斯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是一个对时间极其敏感的作家,时间作为一条主线,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小说创作。对时间意识在白先勇的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梳理,并进一步追溯这种时间意识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到当白先勇接唱出中国文学的伤时情怀时,他的小说就在根本上成为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延续。以时间的处理方式为切入点,将白先勇和普鲁斯特两位中西方著名作家的时间意识异同进行了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13.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不离世间觉的解脱论,是慧能禅宗思想在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生命智慧等方面的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慧能后学继“顿悟见性”而倡导“触类见道”,解决了传统佛教及慧能禅学对于现实人心与本体佛性两者之间无法相应而又必须相合的二元悖论.当代佛教“心灵环保”和“境解脱”思想的提出,则是传统禅宗“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现代开展.  相似文献   

15.
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动画片种.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题材、笔墨节奏、审美空间意识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呈现"动画化"的水墨艺术.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节奏化自然、"阴阳"、"有无"的空间意识,再从属于电影范畴的水墨动画片的视听语言角度来阐述水墨艺术仅仅"动起来"还不够,还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化",才能表现出比传统水墨画更有意蕴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6.
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相似文献   

17.
人类环境包括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两个方面,其主体是地理环境。人类环境不仅有空间的延伸,还有时间的延续。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研究人类环境应该具备时间意识,具体为历史意识、现实意识、量化意识和未来意识。时间意识始终使人类环境及其研究处于被质疑和被探索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陕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不同,资源开发的效益就会不同,因此,树立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时间空间相统一的观念,对于陕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何小说都存在于时空之中,同时又要表现时空,这似乎是一个惯例。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独辟蹊径,采用追忆的方式表现时空,空间成了一块块碎片,而时间则被赋予了毁坏和拯救的双重力量,并且两者在追忆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无意识记忆,从意识深处唤起既不可再现、客观上又无法逆转的时空,从而在心里上获得一种永恒的感觉,时间在空间里复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遗作《少帅》的出版无疑为张爱玲之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这部有志于打开美国文坛的转型之作,倾注了张爱玲许多精力与才情,虽则未完,但为《小团圆》等后期小说的创作做了相当的准备工作。文章着重梳理了《少帅》中对于封闭空间的营造以及时间意识的凸显,而这两者带有典型的张爱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