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2.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宴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皂口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3.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就诗学观念而言,萧氏不仅超越了传统士大夫不够纯粹的学术人生观念,同时也超越了一般诗人对诗歌创作本身的艺术功利之追求。其原因大约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纯粹的现代学术意识带给他一种异常纯洁的书卷气,二是他比较坎坷的人生经历恰好使一个才子诗人的思想情感获得了一种深沉的内涵。萧氏不同寻常的诗才尤其可从其作品的运思、意象和意境构造之中得到足够的说明,其诗作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从用语之工、诗感之细、意境之纯和体式之广四方面概括之。  相似文献   

5.
纯粹经济损失在特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权利,它具有独立性、低位阶性、不确定性、间接保护性。纯粹经济损失在性质上应该被界定为法益,即权利之外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非主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的非意识形态性,它所研究的是作为私人活动的审美活动,是与真、善区别开来的美,即纯粹美。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就是非主流美学所说的纯粹美,但康德认为纯粹美并不是审美理想,崇高和附庸美都高于自由美,这使得其美学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主流美学。非主流美学要从康德美学中吸取营养,从形式性、非功利性、非概念化等方面突出其美的纯粹性,和认识论美学、功利论美学等划清界限,并寻求在民间而不是官方建立起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沿用德勒兹内在性理论,对惠特曼的诗歌,尤其是《自我之歌》进行解读。惠特曼无意识中追求的是流动无我的纯粹情感和欲望,主要关注了惠特曼诗歌中罗列的语言现象,分析了惠特曼诗歌中破碎的语言现象的深刻含义、精神分裂症式的游牧主体、惠特曼对纯粹情感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臧克家同志解放前不但贡献了很多诗歌作品,而且发表了不少诗论篇什.这些诗论文字都是诗人创作经验的结晶,是一颗诗心的剖白.臧克家的诗论是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对其在诗歌道路跋涉的体会和心得进行直观的描述,其经验的切实,审美的精微,评价的深致,感情的浓厚,莫不令人叹服!他的诗论虽情胜于理,似乎缺乏纯思辩的综合阐述和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他的思维特性,把零碎、分散的种种  相似文献   

9.
康德重新界定概念,既为解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关于概念根源理解差异的问题,也是“认识论倒转”的必然要求。重新界定概念就是把概念规定为理性能力(广义上)的纯粹形式。由于不同的理性能力层次具有不同的运用对象和领域,概念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运用及其先验内容。知性的纯粹形式是知性范畴,理性的纯粹形式是先验理念。知性范畴作为纯粹形式为经验知识提供了必然性、普遍性的条件,理念作为纯粹形式不仅是知识体系性构建的主观性原则,更表明人是自由存在者,它为人作为自由存在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特殊审美形态,小说既然被人们称为“语言的艺术”、“美文学”,其造型媒介语言理当受到重视。“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语言探索的成就勿庸置疑地是小说价值的重要尺度。 小说语言的探索,并非孤立的实践,它与作家的文学观念、审美情感活动及思维方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小说语言实质上是作家深层意识情感活动对象化的符号集  相似文献   

12.
美育就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 ,通过审美实践陶冶人们的性情 ,在审美教育中必然有情感的渗透。没有情感的审美教育 ,是不存在的。一、明确情感地位 ,调动情感因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寓教于乐” ,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而情感在“乐”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显现 ,所以情感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情感是审美的中介因素 ,没有情感 ,就没有审美感受。语文教材是以语文为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 ,就总体作用而言 ,可以分为两类 :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审美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是凭借情感性…  相似文献   

13.
雅克·马利坦认为 ,美是超然的 ,它以不同程度参与一切存在 ,对于纯粹智性而言 ,存在着的一切都应是美的。但是在审美领域 ,即对于渗透着智力的感觉 ,事物便区分为美与丑。超然美与审美之间的差别 ,为艺术留下了空间。诗的精神创造性是自由的 ,它没有对象 ,因而美也不是诗的对象 ,美是诗的超然的关联物。马利坦对美、审美、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解释 ,对于我们理解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诗 (艺术 )的创造活动等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竹书<孔子诗论>是孔子教<诗>的记录,它的整理和出版为研究孔子诗教思想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材料.分析<孔子诗论>的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教思想,了解孔子教<诗>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孔子教<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穆木天的诗歌写作与他的诗论主张相辅相成.作为"纯诗"理论的引进者,穆木天也是向"大众化诗学"转变最为坚决的其中一位.梳理穆木天的诗论与诗歌写作,并不是为了以任何"主义"或诗歌观念来证明穆木天的"进步"或"退步",而是希望在分析穆木天转向的同时,重审"纯诗"与"大众化诗学"的对立,以期寻回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结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纯诗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的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而来,或者说梁宗岱用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对象征主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中国化阐释。  相似文献   

17.
周宏 《延边大学学报》2014,(1):143-144,F0003
基于对舞蹈审美个性的思考,具体分析舞蹈创作中审美个性的特征,可以从舞蹈形象和舞蹈语言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出舞蹈个性化的表现手段。通过对具体作品的举例与分析,可以阐述出舞蹈的个性化审美内涵,即体现一定审美需求和渗透一定审美意识的舞蹈形象和舞蹈语言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它是编导创作特性的表达,也是编导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了舞蹈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维诗佛辩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历史上 ,王维以“诗佛”著称。认为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尽管王维以禅入诗 ,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领域 ,打造出山水田园诗空明净逸的境界 ,但王维一生不离官场 ,执着现实 ;又由于王维人格上的矛盾 (即在自我理想与龌龊的现实之间动摇、徘徊 ) ,造成王维诗歌思想上的不纯粹、艺术上的不混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人事轻学问的观念是形成王维人格上矛盾的重要原因 ;而王维崇高地位的形成 ,又与中国哲学的贫困导致的对哲学的渴求的人文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汉语学界一般将语法与词汇并列,这样划分概念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汉语语法可以分广义语法和狭义语法,广义语法就是语言的规律,狭义语法是各类各级语言功能要素的组合和聚合规则。词汇属于广义语法的研究范畴,和狭义语法之间有交叉关系。厘清语法与词汇的关系可以构建现代汉语教材的科学体系、拓宽词汇学研究领域,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