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相似文献   

2.
婴儿死亡率历来是死亡率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最不易调查准确的指标之一。自从中国开展大规模人口研究工作以来,很多人口学家,特别是一些国外的人口学家,始终对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如此高的水乎(67.6岁)抱怀疑态度。主要证据是认为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不准确,具有低估的误差。不可否认,做为生命表起始年龄组的死亡率的估计误差  相似文献   

3.
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如何,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从生命表的构造中,来看看婴儿死亡率下降使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多少。 婴儿死亡率,实质上就是生命表中的0岁组的死亡概率,因此,婴儿死亡率ω为0岁组死亡概率q0。  相似文献   

4.
宋健  张洋 《人口研究》2015,(3):18-33
婴儿死亡漏报是影响婴儿死亡率准确性及平均预期寿命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可能水平及其对平均预期寿命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死亡水平越低,婴儿死亡率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越高,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变动对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和西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变动对婴儿死亡漏报率更敏感;死亡水平及婴儿死亡漏报可能性指数的分布全局上不存在显著的双变量自相关,但局部显示一定的空间聚集且分性别的空间模式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人均期望寿命是分析、评价人口健康状况,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从2014年开始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被纳入卫生计生系统考核内容,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了有效地甄别和评价政策实施对人均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程度,需要精确地估计和判断各年龄组死亡率变动对人均期望寿命提高的影响。在实践中,针对某一年龄组或某一特定人群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相关政策实施对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鲜有较为精确的定量解答或快速有效的估算办法。本研究通过数据实验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计算建立一套可以较为精确地估算某一区域内某一年龄组死亡率变动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的计算方法和结果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内人口死亡率变动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的快速估算。利用估算结果可以对区域内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或评价。文章以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甘肃省各年龄组分性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对上述研究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及生命素质高低的重要人口学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水平迅速下降,对我国人口总死亡水平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死亡率变化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婴儿  相似文献   

7.
北京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及余寿期的健康质量王树新影响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权重最大的首推健康生活质量,迄今人们在研究一个人口群体的健康状况时,往往采用最综合的两个指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在研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时,无疑与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无关,根据生命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正> 婴儿死亡率的动态变化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卫生的发展水平互相制约的;研究不同经济、文化、卫生模式的婴儿死亡率的分布与趋势,是研究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也是制订卫生保健服务计划、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依据。解放前,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频频发生,每年夺走大批生命,婴儿死亡率高得惊人。据估计,191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约为400‰左右。1949年北京市婴儿死亡率约为117.6‰,我国农村婴儿死亡率约为200‰左右。农村流传的“生一窝,埋一坡”,就是对新生儿  相似文献   

10.
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寿命表是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种统计表,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寿命表中的各项指标,如死亡概率、生存人数和期望寿命等不受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可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直接比较,因而寿命表分析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分析长宁区1953年—1985年男女简略寿命表以了解30年来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娟  杨明旭 《南方人口》2011,26(4):10-15
死亡率的估算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本文运用Lee-Carter模型对农村分性别单岁组的死亡率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出农村人口死亡率与期望寿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广州、北京、上海三大城市死亡水平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分析了广州、北京、上海三大城市主要年份的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老年人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差异,然后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死亡水平的原因,并指出了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一种新的估算方法估算了纠正偏差后的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和失能期望寿命(可称为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首次对发展中国家高龄老人分年龄、性别与分生活自理能力的死亡率和健康的多状态转移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和起点年龄的生活自理能力状态有很大关系。将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和卧床不起天数数据相结合,文章还分析了高龄老人临终前痛苦程度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并根据中国高龄老人的研究结果讨论评估了在人口老化进程中,老年残障期大扩展、相对减缩与保持均衡的三种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一、意义:平均期望寿命是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卫生事业成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平均寿命受各年龄的死亡率高低所决定,因而也受到婴儿死亡率的影响,降低婴儿死亡率可提高平均命寿,如果各年龄死亡率不变,而只婴儿死亡率有变动时,可影响平均寿命多少?现考虑出一个简便公式,提出供大家参考。 二、公式:△e_o=e_o~b-e_o~a=(q_o~a-q_o~b)×(e_1~a 0.90) 为平均期望寿命之增加量 为原来的平均期望寿命 e_o~b 为婴儿死亡率变化后的平均期望寿命 q_o~a 为原来的0~1岁死亡概率,一般用婴儿死亡率m_o~a代替。 q_o~b 为后来的0~1岁死亡概率,一般用婴儿死亡率m_o~b代替。 e_1~a 为原来寿命表上1岁的平均余命。 如果1岁以上年龄别死亡率不变,则1岁的平均余命也不变,因为1岁的平均余命不受婴儿死亡率高低的影响。如果用婴儿死亡率代替0~1岁的死亡概率则上式可变为  相似文献   

17.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1—1993年中国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落实“世界儿童首脑会议”和“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卫生部组织全国性的儿童死亡调查。本次凋查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准确、可靠、代表全国的1991年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监测、动态观察我国儿童死亡的变化趋势。 1 儿童死亡调查和监测方法 如何获得反映中国90年代婴儿、5岁以下儿童生存水平的实际值,是做好本项工作的关键,吸取以往全国儿童死亡调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1 提高样本代表性 抽取样本具有良好的全国代表性,是本次儿童死亡调查和监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方案设计中我们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1.11 为提高精度,我们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地理位置(沿海、内地、边远),兼顾经济发展程度及婴儿死亡率高低分为三类地区,其中四川省分为东西两部分,四川西部列为边远地区。海南省地理位置为沿海,但经济发展程度和婴儿死亡率列在内地较为适宜。 A1 (沿海):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9)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表和1%磁带公布以后,我们对数据质量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项目的质量是较高的,但是,死亡数据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现象。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更令人生疑。本文试图对1990年普查的婴儿死亡率做一评价,并利用1981年生命表调整1990年婴儿死亡率,进而编制出经过调整的1990年全国生命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