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层面研究发现,作为“农民的知识分子”的赵树理,其创作始终高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启蒙旗帜,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民间文化立场,力图创作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将新的革命思想、现代民族国家精神播撒到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基层社会中。  相似文献   

2.
运用汉语创作而又体现民族语言特色,借鉴汉族诗歌创造意境技法而又含纳民族特质,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汉文化影响是文化互动互融互补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须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觉,以“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融合主体文化和一切异质文化,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学特点和传统  相似文献   

3.
辽金元时期,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政权的相继建立,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为汉文创作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北方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传统也为其汉文创作奠定了根基。良好的文化基础使得北方民族文学系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建构起民间/作家、口传/书面、民族文字/汉文创作这种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学模式,它们之间有承继、有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各民族文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追寻中西文学之所以呈现不同民族特色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加拿大民族文化拼合精神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角度讨论早期加拿大文学作品如何折射和反映了这种精神的形成,从而成为其文学的一种传统。本文认为早期加拿大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对亲英同化政策的怛忧、疑惑、就应该是加拿大民族文化拼合精神在其文学中最早的反映。之后加拿大文作品中日益明显的对二元文化的隐喻阐释,和随后的从多元文化角度对少数民族所遭受到的文化摧残的反思,这些文学艺术探索终于汇成了明显的加拿大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文化精神、心理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定型的积累,它深铸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并象汹涌的地火奔突放射,从而必然给文学留下投影,因此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认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忠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一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是漫长又稳固健壮的,就其人而言,我们从6O年到80年代两个历史层面的散文创作整体文化意向上,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及深层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7.
沂蒙文化融合了传统的齐鲁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和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革命文化,成为当代地域文化的一个独特存在,也是沂蒙文学繁荣的重要精神资源库。沂蒙作家群的创作形成了思想意蕴的多倾向性共存,凝重的农民情结以及精神上与沂蒙文化的同构关系。从文学的视角考察沂蒙文化,既是对革命老区精神资源的探询,也是对文学书写民族心灵图景的叩问。  相似文献   

8.
民族个性的文化审视——苗族作家王月圣民族文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世纪末期鄂西南少数民族文学有影响的作家,王月圣的创作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从无意识寻找 民族个性"到有意识形成创作思想,关注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与时代文学精神相呼应,逐渐步入民族 大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是清代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蒙古族运用汉语创作的作品,是蒙古族文学特殊的存在形式,也是清代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产物。本文中从三个方面具体解析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中马意象的体现方式,从而肯定了马意象在蒙古族汉文创作中的文学功能,比较分析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学中马意象的不同文化精神,论证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中亦存在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C.文学母题具体衍化为民族的和社会阶层的,这是精神个体性的两个较大的层次,但更为具体的层次是创作个体层次、欣赏个体的层次和形象塑造的个体层次,创作个体、接受个体及文本中的形象个体最充分也最彻底地展示了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品格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在创作主体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当不同民族的作家面对相同的文学母题或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面对相同文学母题的时候,都会因生活阅历的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之别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直接灌注于创作过程中,因而也就导致作品的主题风格、题材风格和艺术表现风格呈现出个性的精神闪光.也正是这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受到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和国家的主流性文化的双重挤压,如何面对这种文学与文化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民族文学创作中显现和潜藏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精神归属走向的困惑,其次阐释文本对象选择的双语现象而导致接受的两难和主体视角研究的价值取向而产生理解的疑难,最后提出要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性的双重标准为指导思想,建立并形成体现民族国家现代性价值观念和文学艺术审美性评判标准的中华当代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和完整性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12.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汉语文学的直接促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以来,随着藏族汉语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对母语和母族文化的深刻依恋,从而在汉语创作与母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回归民族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徘徊、游荡的精神旅程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复兴民族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学的吁诉是京派作家积极响应中国文学现代化潮流的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和创作,集中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以及文化传统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支配力保持着清醒的估计,并且努力在新的环境中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述和运用来谋求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湖北民族文学巡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湖北民族文学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可喜局面:一方面表现为各民族优秀作家的迅速涌现.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民族地域文化的寻根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建构,形成了创作形态多样化与审美品格现代化等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具有"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中,但要把它变成现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那就首先需要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创造性阐释:通过认真发掘和研究,运用现代意识加以阐释,文学经典就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不仅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承传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造,特别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价值理性,端正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18.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美是川端康成创作的执著追求,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因素。《雪国》作为他的巅峰之作,用独特的日本式抒情,表现了民族深层意识和审美情趣。美的物哀情调、美的幽玄理念和虚无主义构成了川端式的创作风格,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走向世界的文学,应该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今的文学在许多方面缺失了精神,重塑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民族内部孕育和传承着文学的精神,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也存在着精神的吸收和链接现象,从而形成了文学精神的总体贯通和认同。文学精神的构合要素包括创作和批评两大领域。其主要方面有:文学精神的社会文化蕴涵,文学对人性、人情的发掘、描述及其人文关怀,对人类和民族的文明所沉淀的思想结晶的理性态度,文学批评对正面价值和向上精神的肯定和弘扬。总体而言,文学应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含量。重塑文学精神,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文学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