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精辟地提出了“常修为政之德”,这是新时期对行政主体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行政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由于转型期的复杂性,导致行政主体的道德风险日益增大。因此,“常修为政之德”、加强公共行政道德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贯彻十六大精神,实施“以德治国”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不同论者的笔下,儒学被标上色彩迥异的牌签。原因之一就在于儒学自身的悖论。儒学悖论主要通过道德实践、礼仪实践和政务实践三个方面突出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图从分析悖论入手,提出对儒学的“剥离组合”论。(一) 儒学以道德为本位。“以德为本”——道德体系是其学说理论的核心。“太上立德”——道德完善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修身为本”——道德确立是自我修养的目的。所谓“德之四性”——仁义礼智,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表现道德在不同层面上的辐射:仁为道德的内  相似文献   

3.
王心竹 《河北学刊》2012,32(1):182-186
孟子在以德力、义利之辨凸显德、义作为王道内涵的不可取代性和价值优越性的基础上,对王道与仁政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王道与仁政可概括为养教之两大端,即一为养民,二为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而其中尤重养民。就此而论,孟子的王道论具有一定的重效果和现实的倾向。但由于孟子道德—政治一体化的为政体系以统治者拥有仁德,即以其"仁心"为养民、教民的基础,使仁政成为仁心的铺陈与延展,具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从而使历史性的以礼乐之制为典范的王道政治在孔子之后进一步转化为价值性的王道理想,儒家的政治价值理想至此得以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4.
孙伟平 《学术界》2006,1(5):27-33
价值规范是根据什么制定和确立的?这是关系到一切价值体系的根据、前提和基础的“元问题”。在价值论、伦理学史上,一种典型的价值(道德)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推己及人”。但“推己及人”的“外推式”思路存在许多误区,如违背了主体性原则,模糊了主体间的差异,隐藏着自我中心、以己度人、强加于人、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价值风险。对“推己及人”的批判导致了“内生”方式的提出,不过“内生”方式也存在许多理论和现实困难。现实的可能抉择只能是:以“内生”作为总的方向和趋势,辅之以包括“推己及人”在内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全面探索价值标准确立、价值规范生成(包括推广、检验)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它的确立经历了“周公制礼,明德慎罚”,儒法之争,儒法合流等几个阶段,并被西汉以后历代王朝继承和坚持。这一治国方略的运作是通过:修订礼制,梳理纲常名教,使之社会化;引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德礼至上,法律依循道德,使司法伦理化。  相似文献   

6.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前人对“立于礼”的解说各不相同,有说是“学之序”或“教之序”,有说是“立身成德”之一步,有说是“为政次序”之一阶段。而据周代学校教育实际,不存在先学诗后学礼再学乐的教学次序,孔门教学也不能确定有此次序;“为政次序”说只是一种政教理想,并无实践依据。因此,将“立于礼”理解为“立身成德”即儒家君子人格养成之一步较为稳妥。如果说“兴于诗”强调的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那么“立于礼”则主要是指示了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既包括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包括个体内心对礼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遵从。  相似文献   

7.
王铁 《中州学刊》2007,3(3):28-30
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清风课,增强自律性。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8.
在治国思想方面 ,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 ,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 ,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 ,必须提倡“仁”的思想 ,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 ,反对单纯的刑罚。  相似文献   

9.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是在讲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他为政思想的核心。在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对于我们各级领导者在执政或行政工作中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10.
《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 ,十二月舆梁成 ,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 ,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在这一段话中出现了“听政”、“为政”、“平其政”等词语 ,赵岐认为这三个词词义相近 ,都与审理诉讼案件有关。他在注释“子产听郑国之政”时说 :“为政 ,听讼也。”在注释“为政者”时又说“君子为国家平治政事刑法 ,使无违失。”可见他认为“听政”与“为政”同义。同样一个“为政”在同一段话里居然有着不同的含义 ,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