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企业美学的思考张相轮企业美学的兴起是当代社会审美文化价值扬升的一种反映。审美文化的起源同人类社会的起源一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同人类的其他需求相比,人的审美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上的需求,它要以基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为前提,同时又以极大的能...  相似文献   

2.
“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3日至5日在浏阳县举行,现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一、花炮是一种审美文化与会者一致认为花炮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同我国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龙舟文化一样,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花炮文化又重在审美文化一面。反映在浏阳花炮中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或美学内涵,即美的真实性、本然性、活力性、无害性和出类性。这既是浏阳花炮美的基本属性也是构成它美的基本要素。它是从镇鬼驱邪的湘楚民俗中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的,它的核心是吉利,吉祥的人情之美、愉悦的生活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学报市场化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期刊改革中存在着一种高校学报市场化的观点,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应从文化学和经济学视角,客观分析和考察市场经济与学报文化的关系.高校学报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化,它与正在风靡市场的大众文化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市场经济虽然对高校学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绝对不可以简单地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去运作高校学报.高校学报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促进其市场化进程,而在于如何提高学报自身的学术价值、如何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地方文学研究不仅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和人文学术研究的性质,由于它自身的属性,它也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或者说,在这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这就要求人们不仅仅将它看成是现代学术建制当中一个学科或一种学术取向,而且也要将其放置在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来考量它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担当、文化影响和文化功能,这样不仅对于地方文学研究本身的功能作用可能得到一种客观公允的评价,而且对于地方文化的资源、结构和构成也能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力”是一个用得很多且多少有些混乱的概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力与生产力、经济力、政治力和军事力的比较对它做一番考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化力乃是改善人同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提升人的潜质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类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持久力量;文化力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的理性和意志的产物,而是人的心智和情感世界的产物,它由语言、神话和宗教,艺术和道德,科学和哲学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各种个别的事物统一起来,赋予形式,上升到一般,同时又强调和维护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儒学作为一种活在文化传统中的真精神,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与价值体认.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隐或显地在历史与当下语境中同人、社会进行着交流和对话.儒学有自己对于人、社会与世界的独特思考与体认,这种人文的关照与反思也就形成了属于儒学自己的问题与意义.在构建当代民族价值追求与意义世界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活的人文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定意义上.这种价值也就是以儒家的人文视角体认大化、发现问题、寻找意义与实现价值,当然它本身也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 如何对待儒家传统文化?有人认为它是封建性的"粪堆文化","是一个封闭性的自足体系","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改革",必须彻底地抛弃.也有的人鼓吹"儒学复兴",提倡"儒学第三期",对它全盘地肯定.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儒家传统文化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文化实体.对它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给以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骗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古往今来,中国骗子的行为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从总体上说,中国骗行方式的体相是骗行虽然有个体行为,但以群体行为为主;骗行忽起忽落,骤兴骤散;骗行以骗术为表,以陷阱为里,以坑人利己为目的.认识中国骗行方式,对于研究骗文化,以及它同诚文化的关系,乃至它同中国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型态的文化,在其客体化的物质事相中,无不涵淹着人的精神的生机.这精神的趋赴,向着不同文化层面的辐射,构成文化的价值系统.在价值系统的发动处,是一种相对地达到民族或时代认同的人文祈向,即所谓文化价值取向. “五四”作为文化运动,过去人们总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作它的象征符号.这或者并不错的,问题只在于,是停留在对“民主”和“科学”的一般理解上,还是到被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的内里去寻求五四新青年们的更深刻的用心.尽管五四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更张破坏的启蒙呐喊,但新思潮确有它的尚可把握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戊戌”和“辛亥”相比,把五四称作“新文化运动”是恰当的;五四触及的是文化的价值系统,而且它甚或有一个能够理性地作出描绘的、用以处置传统文化遗产和构设中国文化未来的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0.
1919年1月《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开创了我国高校学报的先河,不久,相继又有《清华大学学报》、《燕京大学学报》、《女师大学术季刊》、《金陵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广大学报》、《复旦学报》等一些大学学报问世.建国以后,我国高等学校数量激增,有条件的高校都创办了学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有学报,高校学报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高校学报是以发表具有相当学术理论价值或创造性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理论期刊.学术理论期刊同其它的文艺性、通俗性、科普性等期刊相比,它明显出体现了科学、文化纯正的上佳品位,它总是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科学、文化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建设与导向作用.学报作为高级学术理论期刊发端于高等学府,是由于高校云集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与科研精英,也说明高校是研究学术,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如同一切客观事物一样,学报这种社会事物的出现有其客观根据,有其历史和现状,学报事业的发展又有它的自身规律,学报工作也有其特有的内容、知识和理论.因此,对学报自身发展的规律,特性及功能的研究十分必要,这对学报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推动学报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和文化研究是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两者尽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无论从概念、产生背景与发展道路还是从性质上都存在明显区别.文化学主要是与人类学有关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文化研究是文学中派生出来的学术思潮,它除了是一种理论研究之外,还是社会运动和文化实践的一部分.此外,国内通常使用的文化学概念与西方学术世界中的Kulturwissenschaften有较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折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折衷主义在近代中国盛行一时,且影响深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体西用”,可以说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闭拒(文化传统主义)到融合汇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嬗变轨迹.对这一思潮进行剖析,对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的演变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无疑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借鉴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一书可谓是近年来研究春秋宗族史、政治史的力作,该书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国红女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晋卿赵氏研究>的基础上扩充、润色而成,它的出版丰富了春秋政治、宗族史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伯明翰学派与文化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于2002年6月遭遇了被关闭的噩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理论上颇难逆转的文化民粹主义困境.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民粹主义具体体现为文化生产民粹主义与文化消费民粹主义两种形式.它们是由战后英国平民阶层日益崛起的社会背景与雷蒙德·威廉斯等理论家强调平民文化权利的文化理论共同促成.由于文化民粹主义的局限,伯明翰学派丧失了真正的批判精神,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教化功能,并失去了真正介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代文化研究要避开文化民粹主义的困境,就需要确立一种多元的文化观念,对文化生产领域保持密切关注,并且时时注意保持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联,避免陷入纯学院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始建于1982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学术特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9人。全日制本科生400余人。拥有河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尽管如此,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由于鲁迅先生是"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透彻的了解,所以他能向这种传统的学术偏见挑战,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于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也就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认为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也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现今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广泛引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平  宁先圣  宋硕 《理论界》2005,(1):75-75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渗入社会生活的力度要强得多,网络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大的文化,它将人连同他周围的生活完整地延伸了。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一生是跟中国农民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他在其后期的学术生涯中主张"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以此来解决人类学作为一种职业的应用性问题,并由此将一个农民社会的问题升华成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在费孝通看来,只有一种文化是服务于大多数人的,此种文化才是有益于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的,由此人成为了文化的中心,而不是抽象的文化在主宰着人.对于世界的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对立而是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相互的欣赏.  相似文献   

20.
国学是在西方现代学术传入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存中国传统学术,抵御西学而提出的。因此,国学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学术,包括儒家的立场、注解经书为主的研究方法等(国粹学);而不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研究(国故学)。国学具有反现代性、反现代学术的性质,它拒绝中国学术融入世界学术,并且打上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被文化市场运作。从国学产生至今的历史来看,它也不具有可行性,仅仅是一种思想主张。总之,国学是一种过时的、倒退的伪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