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卷上,登载了陶行知先生1920年3月21日写给“日昌先生”的一封信,这是陶先生致“日昌先生”的第二封信。同时还附了“日昌先生”先后致陶行知的三封信,信末署名均为“乡教弟柯”。柯即柯临久,亦即“日昌先生”,那么,他为什么自称为“乡教”呢?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著名的浪漫派唯美主义的爱国诗人;他在艺术上有所继承,也有所借鉴。他说:“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闻一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三、庚.P27)闻一多之所以服膺义山、济慈,是有其艺术观点相通之处,并非尽受其影响。或偶然的巧合。李义山诗以清词丽句著称,但又多用典故、寄托、寓意。往往隐晦难解。济慈与拜  相似文献   

3.
《马寅初全集》共15卷,收辑马寅初专著13部(含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文章或讲演641篇以及部分书信、日记,计571万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马寅初全集》第8卷豁然开着的“三个大天窗”和第15卷附录“《马寅初全集》尚缺资料目录”,足见编委会诸公的坦诚.但也因此遭到许多批评和责难,并有学者在批评之外加以补正.有礼阳撰《马寅初集外佚文及其他》,栽于《博览群书》2001年11期;郝田虎撰《简评<马寅初全集>编辑之缺失》,2002年11月发于网上;孙大权撰《<马寅初全集>补正》,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笔者感动之余,就所了解的谈谈《马寅初全集》文献佚阙状况及其原因,就正于学界,并假此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30周年.  相似文献   

4.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的《王国维全集》20卷,2010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新版《王国维全集》在文献上大幅超出此前各种版本的王国维全集,并注重文字校订、版本考辩,融入了编辑者大量的学术创造. “全集”为全面推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凡礼先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文集》,是目前最好的苏轼文集点校本。《文集》以明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并校以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三苏文粹》、《东坡外集》、《东坡志林》、《仇池笔记》等,博采众本,择善而从。但不免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4,(2)
<正>2009年,鉴于《杜甫全集校注》是山东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必须有始有终地完成,在时任校长徐显明推动下,遂先后提出了"山东大学关于完成《杜甫全集校注》的意见"和"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终审统稿工作方案",重新启动"校注"工作。经山东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确定《杜甫全集校注》后期工作,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承担,张忠纲任全书终审统稿人。此后,《杜甫全集校注》在已有基础上顺利启动。在山东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并力支持下,项目组诸成员全力以赴,校注工作进展甚速。张忠纲结合近年杜诗研究的新进展,对汇集的初稿逐卷剔厘补订,详加审改。又经五年努力,《杜甫全集校注》终克告竣,《杜甫全集校注》共分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附录五卷。编撰过程中严格统一体例,统一要求,分工撰写。《杜甫全集校注》采用编年体例,又因杜甫传世之作,以诗为主,故诗、文分编而先诗后文。诗之编年、主要参照注杜全集最晚出本,即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对《镜铨》编次有异议者,则参伍他本而调整之。  相似文献   

7.
<正>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对武训作过相当高的评价,并受到武训很大的影响。陶行知对武训的评价,散见于他的全集之中。在《武训先生画传再版跋》中,陶行知提出:“我常常说武训先生的精神,可以用三个无、四个有来表现它。他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但他所以能办三个学校,是因为他的四个有:一、他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他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他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他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陶行知把武训精神概括为三无四有,既体现了武训思想的精华,又集中体现了陶  相似文献   

8.
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全集》(下简称《全集》),记录了张先生65年学术足迹.初读《全集》,对张先生提出的“综合创造论”(简称“综创论”)印象颇深.张先生早在3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就提出了独树一帜的“综创论”,这使他成为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综创学派”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李继华 《河北学刊》2007,27(2):115-118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对李大钊文章中提及的“美儒甄克士”、“郭冷苔”与“夏蝶曼”这三个人物均注为“不详”,似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在其他几个注释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正> 张磊主编、我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室(令孙中山研究所)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九、第十、第十一卷,于今年八月公开发行.至此,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学经过五年合作编辑的《孙中山全集》正文十一卷,赶在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前全部面世了.《孙中山全集》第九、十、十一卷,收入孙中山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的著作(包括论著、函电、演说、谈话、公牍等)二千四百九十八篇,一百四十多万字(含注释),与在此之前收集较为齐全的《国交全集》(台北一九七三年版,下称台版)比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刘大伟 《云梦学刊》2013,34(1):11-14
当代学术史作为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为陶行知研究的转向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通过学术史的研究,将陶行知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述史等方式,为陶行知研究的分源别派奠定了基础。将学术史引入陶研领域,丰富了陶行知研究的内容,增强了陶行知研究的生动性,并推进了陶研学科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谌安荣 《云梦学刊》2006,27(4):116-118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理论核心是内涵丰富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来源于传统儒学的认识论、墨家学说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通过对这三方面理论的兼采并收和批判继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生命力强盛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安荣 《云梦学刊》2004,25(6):91-9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它既是教学方法的界定,又是生活法的说明,同时又是“真知识”的源泉。从教学论意义上来说,“教学做合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体现的是主体性的教学,同时又是创造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15.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集笺注>中所收的陶氏诗文中,重叠式的使用非常频繁.出现于陶氏诗文中的重叠式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类型.一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出现的频率不同,另一方面,它们大多在近代汉语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总起来说,中古时期重叠式大量出现有来自语言外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自身的原因两种.前者不可忽视,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者,即受到了先秦诗歌、楚汉辞赋音节节律和构词法的影响以及语用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功能,重新审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重新认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意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单纯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诗文辞赋145篇,从古至今存在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理解的不同,不断滋生新的问题。动荡时代往往把陶渊明看作政治诗人,升平时代则视为休闲诗人。由此派生出不少新的问题。如《归去来兮辞》的有事、巾车、孤舟,本无深意,然时下论者却提出了别有寓意的新解。但反复审视,似乎值得再作考虑。  相似文献   

20.
赵丽梅 《学术探索》2011,(6):106-109
李白笃信道教,他的诗歌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道家的自然观、神学观与政治观在李白诗歌里勾勒出的自然之美、呈现出的神思妙想与蕴涵着的人生态度,成就了李白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道”的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