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主要有当代独生子女"非宗族聚合"的松散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低层次劳动力流动、社会的应试教育体制弊端、集中化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程序特点。预防对策主要在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家庭教育实现社会化、改善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而降低低层次劳动力流动频率、对未成年人进行儒学教育和法律教育、坚持在案件发生地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以实现刑法教育与预防的社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它们各自或共同的负面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家庭环境,消除缺陷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犯罪率的上升是时下不争的事实.在对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不同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和性质的流动,随着流动性的增强,流动者的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并且他们与这些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陌生化,所以,现代社会即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变迁的过程.陌生人社会中社会约束力明显弱化,任何曾经可以成为犯罪诱发因素但能够忍受的因素在陌生人社会中都有可能引发犯罪.深入探讨农民工犯罪的根本原因并且构建预防的长效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指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削弱了社会联系中依恋、奉献、卷入、信念的控制力量,因而促成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期望通过对社会控制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扩大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的认识,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戒,核心价值不在于报应和震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消除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矫治。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社区矫正等“恢复性司法”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运用“恢复性司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既有赖于立法的支撑,更有赖于司法的践行。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港南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剖析了犯罪原因,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一是应从家庭抓起,优化家庭环境;二是从学校抓起,优化学校环境;三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构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的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的青少年成长监护体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社会防范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律防范机制;构建防护矫正体系,防止重新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农村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采用了实证分析和思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陕西省农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价值观念扭曲、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以及农村社区功能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减少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次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的、加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使以往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机制弱化,造成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之一是青少年犯罪的快速增长。根据现代化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探求了现代社会社区变迁与青少年犯罪增长的相关性以及基于社区的预防功能和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自身特点、社会环境的污染、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不当等因素,并且提出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做好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预防工作,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趋势,这对我国的法律实践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适当引进“恶意补足年龄”,弥补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与保护功能的统一协调,是“恶意补足年龄”补充适应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从明确“恶意补足年龄”在刑法中的地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独立、确立专业的社会辅助机构、建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流动空间中的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出现了新变化,在犯罪侵害公共化的影响下,其犯罪行为、犯罪人、被害人均出现了新的变化。上述变化与其所发生的流动空间具有内在联系,应借鉴犯罪空间理论、犯罪场理论、犯罪的情境预防理论,对其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防控大数据环境下的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必须基于上述要素及其变化,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提升个人信息安全素养,并健全个人信息安全社会防卫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部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埋下了潜在的隐患。未成年人教育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尤其是在新疆地区,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犯罪比率以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体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后与成年犯罪人基本适用相同的处罚方法,不能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政策。如何构建我国科学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体系,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笔者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刑罚和非刑罚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专门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罚体系。  相似文献   

18.
据抽样调查,在刑事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总数70%左右,其中14——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而且集中在盗窃、重伤、抢劫、流氓、强奸等严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重要的不安定因素,是社会和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未成年人对家庭依赖的必然性特点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家庭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活动能力,抵制环境消极因素的能力也不同。“未成年”,本身就大大限制了个人的活动程度,因为社会上相互作用的类型、方式和范围往往是由成年人所确定,少年不可能为自己挑选家庭、学校和教育者,他们在社会经济方面不能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日益严重的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极不和谐的因素。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失衡所产生的群体性失范、文化堕距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等因素。因此应完善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规定并从多角度建立系统的社会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的成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关系约束机制失效,信任关系的建立困难重重,而原有的社会关系又受到严重削弱;道德约束机制弱化,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人利用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逃避道德的惩罚,致使社会上出现了诸如破坏商业信用的欺诈与制假售假等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制度约束机制缺失,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逐渐消亡,而适应现时迫切需要的新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人们的行为失去依据和评测标准,内心产生迷茫和困惑,进而出现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